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

【新湖南】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青春之我”社会实践团开展甜酒产业调研

来源:新湖南 作者:肖敬怡 龙珊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12日 20:08 点击: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讯(通讯员 肖敬怡 龙珊)7月6日,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赴益阳市张家塞乡乌龙堤村暑期社会实践团“青春之我”队开展乡村振兴背景下新时代“非遗”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的主题研究。

在张家塞乡东边湾甜酒厂,为了获取详细且客观的调研成果,调研组针对该甜酒厂的原材料供应、企业管理、销售群体、销售方式等方面准备了相关资料和调查问卷,并参观甜酒厂,与主要负责人李月红进行了深入访谈。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青春之我”社会实践团开展甜酒产业调研

▲实践团成员体验甜酒制作之选米流程。肖敬怡/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月红向调研组的成员们介绍到,张家塞乡的甜酒历史悠久,该甜酒在原材料的选取与酿造过程中拥有独特优势,原生态的古方古法、未添加任何的食品添加剂、纯手工制作、温度的精准把控、发酵环节仍采用传统的被子原理。纯手工制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甜酒的原汁原味,这也是李月红一直拒绝机械化的原因。

甜酒厂的创办对于周边经济的发展、村民就业具有积极影响。甜酒生产淡季一般在夏季,这时村民们会回到自家的农田进行耕种,保证一年的丰收;旺季时,便重新回到甜酒厂进行手工生产,保障甜酒的供求,这也是对当地收入困难的一些村民们展开帮扶工作。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青春之我”社会实践团开展甜酒产业调研

▲实践团成员与李月红合影。肖敬怡/摄

从浅显的了解甜酒制作到现如今有专门销售甜酒的实体店,离不开整个张家塞乡的共同努力。2019年,李月红虽在外地打拼,但心系家乡发展,她认为家乡的甜酒需要一条专门化的产业链、需要品牌认知度,因此创立好东边湾这个品牌后,毅然回到家乡,从新的起点再出发。她联系当地乡政府,克服重重阻碍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项目。李月红身上那股“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实践团的成员们,也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到乡村产业创办的艰辛与不易。甜酒厂经营时期遇到了资金短缺、厂房扩建等问题,乡政府则相对应的采取了减免税收政策,为企业减压,大力扶持东边湾甜酒厂的发展。东边湾甜酒植根于张家塞乡,其生产与销售都必须活跃于乡村,扩大销量,研究特色附加产品,才能有效推动乡村振兴。当地政府也通过走访、邀请电视台拍摄等宣传方式加大了对东边湾甜酒的宣传力度。在国家政府相关政策的帮持下,东边湾甜酒也成为当地的扶贫产品,助力乡村振兴更好的实施。张家塞乡东边湾甜酒现如今已获得益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预计在2024年完成对张家塞东边湾甜酒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的申请。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文化是一切的根本,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魅力是不可估量的,它是有价值的文化符号,作为青年大学生,同学们将学习在非遗传承人身上所看到的坚守初心、艰苦奋斗,通过自身努力助力乡村振兴事业,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原文链接:https://m.voc.com.cn/wxhn/article/202207/202207080107074089.html



上一条: 【新湖南】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关爱留守儿童,搭建“连心桥”
下一条: 【学习强国】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三下乡”:培厚青年思想,赓续红色精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