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岳麓山,茂林成荫,层峦叠嶂,响鼓岭的六角石亭中,屹立着一块高2.35米、宽1米的青石碑,正面篆刻着“长沙会战碑”五个字,碑上文字记述了1939年9月中国军民同心、抵御强敌的浴血史诗。碑文无言,却震耳欲聋地诉说着“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与坚韧。它不仅是长沙不屈的丰碑,更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用生命捍卫家国尊严的抗战精神之永恒见证。

爱国民众学生: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还我河山!要民族独立自由!
1938年10月,历时138天后,武汉失守。1939年5月,南昌会战持续54天,以失败告终。
湖南长沙作为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重要的战略要点日益凸显,一旦这个扼守我国西南地区战略大后方的门户失守,不仅湘西岌岌可危,重庆也将直面日寇铁蹄。
1939年9月,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集结兵力,由赣北、鄂南、湘北分兵进犯长沙,企图在短期内将中国第九战区主力歼灭。第一次长沙会战爆发,这也是欧洲大战爆发后日军对中国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攻势。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湖南抗战史研究专家 李宣钊:日军重点是要打掉中国的这个主力部队的有生力量。拿下湖南、拿下长沙,关键就是要打击这里的以黄埔青年军官为主的这个主力部队,这一群人的抗战意志是最强的。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湖南抗战史研究专家李宣钊
中共中央和湖南党组织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民众动员、敌后游击,号召和组织湖南人民踊跃支援前线。在会战开始前,当地民众就已经把新墙河至捞刀河之间的主要交通要道全部破坏,连土地都被翻了一层,日军的机械化部队无从施展,战斗力大大减弱。李宣钊展示的历史照片生动反映了日军铁甲战车队陷入的窘态。
李宣钊:就在进攻长沙的大路上面,因为路都被挖掉,(前行)很艰难,这么多像白蚁一样的密密麻麻的是他们的装甲车,因为这个路不顺利了,结果他们就被堵在这里。而我们当时就是穿草鞋,靠着两条腿来跟这样的机械化部队来作战,是非常不简单,不容易。

中国军民破坏了道路 日军铁甲战车队陷入窘态(载于《浴血新墙河》)
“日寇以18万之众,兵分六路进攻长沙,全体将士浴血奋战,忠勇用命,人民协同,合围设伏,取得歼敌3万的胜利。”长沙会战碑上,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军民同心抗击日寇的壮烈景象。
正如田汉、贺绿汀为第一次长沙会战所作的《胜利进行曲》中所唱的那样,“敌人残暴如疯魔,烧我房屋割我禾……我们只有战到底,谁与敌人言平和。”中共湖南党组织在各地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方针策略,一首首慷慨激昂的救亡歌曲,感动和振奋着广大民众。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姚江鸿给大家讲解长沙会战
两年后,日军再次在湘北岳阳以南地区集结12万余人。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军民密切配合,将地道串联起来,与攻入长沙的日军进行了非常惨烈的巷战,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和牺牲。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姚江鸿:作战不仅仅是军队或者第一线的士兵作战,还包括后勤、补给、宣传、动员以及包括参加兵役,包括慰劳伤员、救死扶伤等等这一系列的事情。比方说作战前线,需要向导,需要去破坏敌人的交通等等,这一些都需要后方、需要民众去进行配合才能取得胜利。所以在长沙会战中,民众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组织民众,其实有效地配合了国民政府军队在前线的作战。军民的融合、军民的配合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用伏击、侧击等各种手段消耗敌人兵力,诱敌深入、再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歼敌,中国军队根据前两次长沙会战的经验教训创立的“天炉战法”,在随后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取得了出色的战果。
李宣钊:日军从岳阳到长沙大概有三百里路,战线拉得这么长了,结果到了长沙的时候发现后勤供应不上了,没吃的、没弹药了,优势就变成劣势。这个时候我们前面有部队堵,两边有部队包围,后面还断了后路。打掉支阵以后还压过来,这样就完全把他包在一个“炉底”,这个“底”就在长沙捞刀河到浏阳河之间的地段,就把他完全困住了。这个时候集中力量来歼灭它,所以日军抵挡不住了。

抗战老兵郑一宽:当时(我们)加强训练,同日本鬼子打仗,要抓紧时间。
说话的这位抗战老兵名叫郑一宽,今年已经100岁了。1941年冬,日军第三次进攻长沙,郑一宽所在的工兵团被调到平江配合修筑防御工事,16岁的他还不知道怎么拿枪,就遇到了敌人。
郑一宽:连长叫我不要怕,要敢于同日本鬼子斗!我们要抓紧时间抗日,一方面打仗,一方面整训。我们不要做无谓牺牲。不同他们打,我们就要遭到他们蹂躏,房屋都被烧了。老百姓同他们斗得也厉害,当时中国军队打仗,老百姓都占了一半。
说起在战场上的抗敌情景,老人目光如炬,迸发出昔日战士般的神采。军民团结一心、一致对外,共铸抗日钢铁“长城”,彰显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中华民族气节。第三次长沙会战取得大捷,日军最终被歼灭5万余人,此后两年都没有在中国战场发动大规模攻势。
姚江鸿:粉碎了日本企图捕捉中国军队主力的野心,可以说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野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继续抗战的士气跟信心。尤其是第三次长沙会战,它在国际上的影响很大,而且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英美军队在东南亚连连败退的时候,我们取得的一个国际性的胜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统一战线的士气。

在长沙会战中,先后有100万民众直接支援作战。他们自觉组织侦察队、运输队、救护队、慰劳队,运送军粮、弹药,布雷、毁路、破坏敌人水陆交通。面对强敌入侵,湖南人民还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积极从事生产建设,节衣缩食,救死扶伤。这为持久抗战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姚江鸿:勇于抵抗、坚决抵抗外国侵略的一种爱国主义精神。当然它还含有湖湘文化和湖湘精神的一种吃得苦、霸得蛮、不妥协、勇于抗争的这样一种精神。

碧嶂屏开,秀如琢珠。作为长沙保卫战的核心阵地,岳麓山周围至今仍保留着大量战争遗迹以及纪念建筑。岳麓山脚下的学子、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生李涛,经常来到松涛林海间寻访昔日的战场。
李涛:当我们望向窗外,俯仰之间皆是陈迹,它有一种能让我们去进入到历史现场的感受,而这样一种感受让我感觉这是一个无可比拟的学习环境,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挖掘好、书写好、传承好这一段浸染着血与火的抗战记忆。在新时代的长征路里面发挥出我们新时代人自己的青春力量。

湖南师范大学学生李欣是地道的长沙人,她时常听老一辈人讲,当时长沙城全民动员、万民参与,为了支援前线,老百姓拆下自家门板、砍掉树木,搭起浮桥供部队通行,她说,这种“吃得苦、霸得蛮、扎硬寨、打硬仗”的劲头,就是刻在长沙人骨子里的东西。
李欣:这里忠烈祠的老松柏,它其实每一年都会长新的枝芽,但是它的老根是在土里面越扎越深的,就好像是说历史它其实永远都不会被我们遗忘,它不是去为了延续仇恨或者是怎么样,其实为了让每一代每一枝新长出来的枝芽能够记得曾经滋养过他们的土壤。

浩浩湘江,巍巍麓山,这些抗战遗迹就像永不熄灭的火种,将那段血与火铸就的民族记忆,代代相传。
原文链接: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18296602861659654241&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wechat&track_id=490077d6-9987-471d-ab88-e92a931ee34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