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9月26日讯(记者 吴海刚)经编辑审核推荐与评委点评,红网“青椒评论”2025年8月优胜作品评选结果于今日出炉。其中,山东大学李坤泽、长沙理工大学谢淼、上海交通大学李佳靈、湖南工业大学甘煜敏、湖南师范大学李琛五位同学的作品,获评为“青椒评论”8月月度佳作。
本期特别邀请了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燕道成担任评委。
燕道成,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负责人,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兼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新闻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委员会副会长、湖南省新闻传播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鉴定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湖南省青少年新媒体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湖南省社会舆情监测与网络舆情研究中心秘书长、湖南红网智库首批特聘专家、湖南省新闻系列高级职称评委,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大学传播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8月青椒评委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燕道成。
红辣椒评论:能否从整体上概括下,8月红网“青椒评论”作品有什么亮点,又有哪些不足?您的建议又是什么?
燕道成教授:8月参评作品整体上体现出青年学子对社会热点的高度敏感和较强的议题设置能力。
亮点在于选题广泛覆盖民生、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且多数作品具有较强的现实关怀和批判意识,如《弄错CT致女子被误诊“绝症”:医疗漏洞不能止于“严肃处理”》《举报污染遭报复:如何让监督不再是“一个人的战斗”》等文,直击制度漏洞与公共利益问题,体现了评论的社会监督功能。
不足之处在于部分文章论证仍显单薄,依赖情绪化表达而非扎实的理据支撑,个别作品存在观点同质化、缺乏创新性的问题。建议作者在写作中加强数据引用、案例对比与理论依托,同时注重从多维度剖析问题,避免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
红辣椒评论:一些作者在确定论点时,常常会陷入观点陈旧或缺乏深度的困境。您认为他们应该怎样借助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角度,挖掘出新颖且有深度的论点呢?
燕道成教授:挖掘新颖论点需要作者具备跨学科视野和问题意识。
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跳出事件表面,追问其背后的制度、文化或心理动因,例如从“民宿退房包浆”事件探讨消费伦理而非仅止于道德批评;二是结合自身专业背景提供独特视角,如法学学生可从法律条文切入,心理学学生可分析群体行为动机;三是关注舆论场中的“沉默声音”,寻找未被充分讨论的侧面,如《先别慌着“掐灭”鲁迅的烟》一文从符号学角度重构争议,避免了泛道德化讨论。
红辣椒评论:当作者面对一个自己不太熟悉领域的新闻事件,却又想要进行评论时,如何在短时间内通过有效的信息搜集和学习,让自己写出相对专业、有质量的评论?
燕道成教授:快速进入陌生领域的关键在于“精准学习”和“边界意识”。
首先,优先搜集权威信源,如政府文件、学术论文、行业报告等,避免依赖自媒体或碎片化信息;其次,抓住核心争议点与关键术语,通过知网、读秀等平台进行概念溯源和案例比对;最后,明确自身评论的定位——不必追求成为领域专家,而应立足公共理性,从常识、伦理或比较视角提出质疑与建议。例如评论医疗事件时,可侧重患者权益与制度设计而非医学技术细节。
红辣椒评论:在主流媒体转型升级背景下,媒体越来越强调用户思维,评论作者在调整语言风格时,该如何平衡“通俗化”与“专业性”,以避免陷入口水化或晦涩化两个极端?
燕道成教授:平衡“通俗化”与“专业性”的本质是实现“深入浅出”。
建议采用以下策略:一是用生活化比喻解释专业概念,如将“非升即走”类比为“游戏规则调整”;二是通过场景化叙述增强代入感,如以具体人物故事引入宏观议题;三是控制句式长度与术语密度,必要时以括号注释或背景补充降低阅读门槛。但需警惕过度迎合流量导致的逻辑简化,真正的好评论应如白居易诗般“老妪能解”却不失思想锋芒。
红辣椒评论:您如何评价“青椒评论”,对于平台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何建议?
燕道成教授:“青椒评论”已成为青年评论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其价值在于打通学术与实践、个体发声与公共参与之间的通道。
建议未来从三方面深化发展:一是建立“导师-作者”结对机制,引入更多业界专家提供针对性指导;二是开设区域性、行业性垂直赛道,如“乡村振兴评论专场”“科技伦理专题”,引导深度议题挖掘;三是加强成果转化,将优秀评论推荐至更多主流媒体平台,并推动部分政策建议类作品与相关部门对接,实现评论的社会效用最大化。
原文链接:https://moment.rednet.cn/pc/content/646943/69/15309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