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

【五四专题】炽梦燃新,求索无垠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新闻网 作者:梁溦 刘真 黄子佩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04日 13:03 点击:

记者 梁溦 刘真 黄子佩

五四的长风穿越百年时空,掠过历史的褶皱,激荡起炽热的爱国浪潮,也在新时代的沃土上,催生出青年逐梦热爱的磅礴力量。

山河见证过青年血染的风采,岁月镌刻着青年挺立的脊梁。从烽火岁月到复兴征程,百年薪火相传,当代青年依旧是冲破黎明的璀璨朝阳,以青春之我,照亮时代前行的征途。

执着为舟,破浪争流

刘晓毓,曾任世承书院团委宣传部副部长、世承书院学生会权益部干事、哲思社理事。发表SCI合著论文6篇,其中1篇作为第一作者,2篇作为第三作者;参与省级大创课题1项;主持国家级大创课题1项;主持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1项;3次参加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并分别获得国家级一、二、三等奖;获得“校三好学生”“十佳科研标兵”“奋进青年”“芙蓉学子”等荣誉称号;2022-2023年获校一等奖学金;2023-2024获校二等奖学金。

在她眼里,所谓天坑,不过是尚未点燃的星火。当“生物专业等于就业天坑”的论调甚嚣尘上时,这位青年给出了诗意而坚定的回答:“所谓天坑,不过是站在旧时光的瞭望台上罢了。新冠疫情让我们看见,生物科学正是守护人类未来的盾牌。就像老师说的,21世纪属于生命科学,而我们正站在破晓的前夜。”这份清醒的认知,源自实验室里无数个她与试管、培养皿对话的深夜。

生物科学专业的课表像一张精密的蜂巢,而她却像最勤勉的蜜蜂,在课堂与实验室的夹缝中酿造知识的花蜜。当同学们奔向食堂,或在寒暑假的静谧校园里,她与研究生学长学姐并肩作战,将假期淬炼成科研的黄金时段。正是这种“把时间掰成两半花”的坚持,让她在本科阶段便取得硕士生级别的成果。

“最煎熬的不是失败,而是没有结果的等待。”谈及实验挫折,她轻描淡写的话语中藏着千钧重量。那些停滞不前的实验、反复崩坏的数据,像一团团迷雾笼罩着科研之路。但她总能在前辈的智慧中寻找火种,在文献的海洋里打捞灵感,最终让失败的实验报告蜕变成期刊上的铅字。这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科学的隐喻——在无数次的“死亡”中,见证新生的奇迹。

当问及她对于本科生涯的感受,她谦虚地回答道:“我的本科生涯不过是按部就班的坚持。”这句自谦之语背后,是四年如一日的坚守实验室,是接过学长学姐衣钵的传承,更是带领团队突破创新的担当。每一次在实验室中看似重复的尝试,都在为最终成果积蓄能量。如今,她的科研成果正如春日原野上的蒲公英,将理想的种子播撒向更广阔的天空。在生物科学的星轨上,刘晓毓正以执着为光,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她如同接过火把的领路人,在生命科学的星河中执炬前行。

青媒逐光,笔绘担当

吴巨擎,世承书院2022级化学浩青班学生,现任世承书院青年传媒中心主任、2024级浩青班班助,曾任世承书院青年传媒中心影音部副部、SepC艺术社副理事长;曾获校“百优共青团干部”、星网“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先进个人”、“青媒见习生培训优秀学员”、“蓝田·青年传媒节”新闻解说大赛二等奖等荣誉奖项。他积极参加三下乡支教、港澳研学、西安访学等社会实践,志愿时长累计100余小时。

“按下录制键时,我同时在凝固两件事:讲台上振动的声带褶皱与观众瞳孔里涨潮的光……”谈到伴随他大学多半生活的传媒工作,吴巨擎的眼眸中闪着微光。

在青年传媒的征途上,吴巨擎将理科生的严谨与理性,融入传媒工作特有的浪漫与热忱。在活动现场,他将轻盈敏捷的步伐与鲜活灵动的镜头交织,他精准捕捉着演讲者的高光瞬间,又将后排学子高举的手机荧光与演讲者的轮廓同框,定格思想与灵感激荡的交汇。深夜的校园安静而深邃,整理素材的他坐在电脑前微微皱眉、神情专注,再次检查每个细节,用细心与耐心浇灌着青年笔下的时代印记,传播着新时代的青春声音。

自加入书院青年传媒中心以来,吴巨擎穿梭于会议论坛、党日活动、校长走访的现场,累计拍摄照片上百张,撰写新闻稿数十篇,审核推送百余篇。那些被收录的影像,既是事件的注脚,也是时光的切片。他随团队征战“蓝田·青年传媒节”,在多个赛道获得奖项;以校青传励德网见习生的身份审阅新闻近百篇,淬炼出对文字更敏锐的直觉;带领青年传媒中心同学一起开设“军训特刊”系列推送,在“世承青年”公众号上全方面、多维度悉心记录报道新生军训期间的精彩瞬间。最终,书院青传在他的带领下获校级2024年度新生军训优秀宣传单位。

在他看来,传媒工作充满浪漫。为他人记录的同时,他也有幸见证文化的形成。传媒不仅是记录,更是传承;不仅是传播,更是引领。正如五四运动所昭示的那样,青年是时代的先锋,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希望与梦想。吴巨擎以镜头为笔,文字为墨,传播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理想与责任。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2024年的盛夏,他带领团队扎根郴州嘉禾八天,联合县团委为当地的小朋友们开展环保、安全主题活动。

七月的福城,阳光在稻田上跳跃,稻株随风翻涌成绿浪。孩子们赤脚奔跑在田埂间,笑声与蝉鸣织就盛夏的乐章。他们为村里绘制的首幅墙绘《禾下乘凉梦》,将金黄的稻穗与孩童嬉戏的身影定格于墙面,既寄托村民对丰收的期盼,也在孩子们心间播下美的种子,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吴巨擎与团队在郴州嘉禾共同找寻着属于他们的青年担当与青春意义。

这份对社会的责任感,早已刻入吴巨擎百余小时的志愿服务中。从湖中社区到岳龙社区,他将为奉献精神在群众中践行。他曾参与策划“同‘星’相伴”公益画展,受到了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自闭症儿童救治基金的支持,成为全国高校的首个试点。活动中,孩子们用画笔涂抹出的斑斓世界,让他更深刻理解公益的温度——不仅是给予,更是心与心的触碰。

“折一架纸飞机,载着他们的梦想起飞;而我的掌心,已留下一双双小手的温度。”从田野到社区,从画展到讲台,他始终相信:真正的奉献,是弯下腰聆听土地的心跳,是伸出手传递希望的火种。

青年征途,吴巨擎用他的文字与行动,让我们看到了他对心之所向的坚持,看到了他对奉献精神的践行,看到了青春华年的无限可能,也看到了五四火炬的青年担当在赓续相传。

执灯问道,仁心致远

阳仪,现任医学部团委学生副书记,连续两年获得校综合奖学金。曾荣获湖南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湖南省第七届“雷锋杯”志愿服务大赛铜奖以及暑期三下乡性教育专项校级二等奖,并被评选为院级“优秀青年志愿者”“优秀红十字会会员”和“十佳学生工作者”。

“其实在这一路走来心里面都有特别多的感触......”走廊的灯光照在她的脸上,忽明忽暗,她看着我,用轻柔的话语道出了自己求学路上的心路历程。

当谈及从预防医学转向临床医学的绝决,她坦言,转专业的动力源于儿时记忆。父亲辗转求医的经历,坚定了自己想要直接接触患者的信念。也正是这段阴差阳错的经历,让她对临床医学的学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两段不同的经历有不同的风景,但也恰恰确认了我内心对临床的热爱。”她脸上的笑意不受控地满溢而出。这一想法让她面对转专业后陡增的课业压力时,做到了以“碎片化时间管理”破局:每日清晨六点半起床,午休仅留二十分钟小憩,在课表间隙见缝插针的学习。付出不会说谎,转入新专业后,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在前行的道路上,她从不拘泥于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更在课后扎根实验室深耕不辍。她热情洋溢地介绍着她最自豪的成果——自己主导的省级大创项目《负载甲氨蝶呤-厚朴酚的谷胱甘肽-酸二重响应型纳米材料用于三阴性乳腺癌治疗》。实验的过程充满着枯燥和乏味,每天机械地重复查文献和做数据两件事。“这样长时间的实验,对每个人的细心和耐心都是极大的挑战。”她的团队陷入过很多次僵局,常常是最终得到的数据离理论数据仅差0.1%。“我们极大多数时候都是这样反复失败,然后又重新开始。”面对重重挑战,她的目光愈发坚毅如炬。阳仪深刻地体会到,这种“科研攻坚”与坐在教室听课截然不同,不仅需要缜密的思维,更需要协作与韧性,每一步突破都是对自我极限的全新挑战。

面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她有着清晰的计划,努力学习好医学知识,继续投身更多的实验项目,现在,她正了解着精准药物传递的系统,想进一步研究如何能够突破传统化疗“无差别攻击”的局限性,实现自己在临床中治愈患者,在实验中发现奥秘的理想。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时代呼吁青年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又善作善成。阳仪以躬身实践,将这份时代期许化作生动注脚,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着属于当代青年的奋斗答卷。恰逢五四青年节之际,她留下了对学弟学妹真诚的寄语:“医学是终身事业,唯有坚守初心,才能走得更远。”

从预防到临床,从课堂到实验,走的每一步都印证着她对初心的回答——用专业守护生命,用梦想创造新篇。

百年前的星火燎原野,化作今朝星河满长天。

历史从不是悬于云端的叙事,当论文里的标点勾勒山河轮廓,当键盘上的代码流淌民生温度,你俯身耕耘的姿态,早已成为照亮时代的炬火。

那些于寂静处扎根生长的时光,终将汇聚成奔涌的时代浪潮。青春永不落幕,因为奋斗者的灵魂,永远跃动着炽热的光芒。

编辑:张婧茹 廖可儿

责编:张尧钰

审核:马铁泉



下一条: 【读书日专题】读书的转盘在24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