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7日,我们失去了一位赤诚的爱国者、卓越的科学家、德高望重的师者——姚守拙院士。噩耗传来,湘江呜咽,麓山肃穆。先生的谆谆教导和崇高风范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树立起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必将永志后人。
永不变色的赤子之心
1936年先生生于沪上。日寇入侵中华、祖父被害的家仇国恨在他幼小心灵上扎下了坚强不屈、立志报国的宏愿。1953年,先生由国家选派至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精研化学,1959年以优异成绩学成归国,先后执教清华、湖大。
文革期间,先生因刚介耿直不幸蒙冤入狱。即便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他依然不改对祖国的忠诚和对科学的追求,克服一切困难,在与世隔绝的劳改工厂里成功研制了钠硫电池,填补了国内空白。不仅如此,他还为湖南电机厂筹建多个化验室,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并以监狱的名义发表了9篇高质量论文。
1979年平反后,面对国外高薪邀请,他掷地有声:“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学生在湖南。”上个世纪90年代,看到日本占据世界中草药市场80%份额的资料,他拍案而起:“中国是中医药发源地,岂能受制于人!”于是花甲之年的先生又开始了中药标准化和中药分析化学的研究,带领团队彻夜攻关,只为“国际市场占有率哪怕提高0.1%”。
先生凡事先考虑国家、集体的利益,对于国家下拨的每一笔经费他锱铢必较,力求发挥最大效益。实验室里的每一张滤纸、每一支试管,他都要求用到极限;仪器报废后,他领着青年教师拆下可用零件,重新组装成教学演示设备。2015年,学院整体搬迁至新大楼,他亲手把旧实验台擦拭干净,留给本科生练手。一次赴京参加学术会议,会务组安排他住五星级酒店,他悄悄换成普通标间。他常告诫青年师生:“国家还不富裕,我们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是人民的血汗;省下的,就能多买一瓶试剂、多资助一名寒门学子。”
老骥伏枥的担当精神
先生把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科教事业,在可以安享晚年的时候,他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1997年,耳顺之年的先生受聘我校学位委员会主席,自此把根扎进了湘江之滨。他主持绘就学院第一份学科建设路线图:成立了湖南师范大学化学研究所,凝练了生物分析化学和中药分析化学等学科方向,以“理工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交叉型创新人才培养。在先生带领下,2003年,我校化工院获得化学类首批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项目,2010年获批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7年化学学科进入湖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行列。
先生不但引领师大的化学学科朝着更高更强的目标迈进,而且带领团队投身国家“十五”攻关计划项目,夜以继日地开展科研。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在中草药功效成分分离分析、标准对照品研制及相关标准化分析方法等方面成绩斐然,尤其是在中草药中单体化合物分离纯化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准。所研制的高纯度人参皂甙单体、菊苣酸、灵芝萜烯酸等已被卫生部指定作为保健食品功能因子测定的标准对照品,并与中药企业合作建立相关药材和制剂的指纹图谱标准。
先生还把实验室的“高精尖”变成育人“大课堂”,策划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拖着病躯亲自为本科生讲授《仪器分析》绪论。先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学科建设不是数字游戏,是为国家攒后劲、为学生铺未来。”
爱生如子的师者情怀
先生躬耕教坛五十余载,培育桃李无数。他爱生如子,常说:“学生的成长是我最大的论文。” 2003年,研究生余同学患肺结核与三叉神经痛,先生数次赴病房探视,并送去三千元慰问金。先生对学生慷慨,自己的生活却简朴至极:一套西装穿了十多年直至袖口磨破,出国途中省吃俭用只为给学生多买一本原版书。
先生既做经师,更做人师。他不仅有意识地在授业中引导学生,更以高尚的人格潜移默化着学生。他常给学生算账:“国家培养一个研究生至少要花掉农民几吨稻谷,唯有成才报国,方能无愧于人民。”在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验和结果探讨时,他对数据一丝不苟,告诫学生绝不能学术造假,“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先生常常检查实验室台柜隐蔽处是否有灰尘,告诫学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成事之道当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如今,先生培养的近百位弟子已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们像蒲公英的种子,将先生的遗志在五湖四海播撒开去。
先生走了,但他把教书育人的火种、克勤克俭的传统、学科振兴的蓝图、爱国报国的信念留给了我们,给我们树立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榜样。今天,我们伫立在由先生奠基的化学楼前,仿佛又看到那熟悉的身影:一身经年的西装,一双朴素的布鞋,微笑着朝我们走来。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把先生的精神写进“双一流”建设的新篇章,写在三湘大地教育强国的宏伟画卷上!
姚先生,您放心走吧。您的学生,正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闪发光;您的学科,正在迈向世界一流的征途上阔步前行;您的梦想,必将由我们一代又一代化学人接力实现!
姚守拙先生千古!
(作者系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