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今天是:

【华声在线】曾梦芳:强化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曾梦芳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8日 17:08 点击:

曾梦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社会基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通过强化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做好数字人才“育、引、留、用”工作,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组建适应数字经济强省建设的高水平数字人才队伍,为我省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夯实人才“底座”。

悉心“育”才,构建清晰化的自主培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据统计,我国数字人才总体缺口达2500万至3000万。对湖南而言,应清晰需求目录,解决数字人才供需“错配”问题。对接湖南数字产业发展需求,在物联网、北斗应用、自主安全计算系统、半导体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创意、区块链及量子信息等领域实施数字专项培养计划,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联动我省各级院校、领军企业、培训机构、培育项目,深化多方合作的数字专业产教融合,以“订单班”“订制班”“定向班”“冠名班”模式,加速急需紧缺数字人才培养。清晰人才画像,解决数字人才培育“泛化”问题。聚焦三类数字人才梯队,综合培育数字管理人才的生态构造力、知识聚变力、数字化创新力;数字应用人才的数据思维、生态思维、历史思维;数字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协作能力、自学能力等。既注重短期、以问题为导向的、基于数字化转型项目的培养,又注重长期、以能力素质为导向的、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的培养。清晰育才通道,解决复合型数字人才“短缺”问题。用好学科交叉培育对复合型数字人才的“催化剂”作用,科学系统推进数字课程体系和科研训练,立足交叉学科方向组建学科群,力求淡化、跨越学科边界,整合优质资源,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培养复合型数字人才。

倾心“引”才,构建广覆盖的政策支撑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要秉持“只有升级版,没有终极版”的理念,从制度保障层面为数字人才营造暖心氛围、打造乐业环境。制定数字人才发展规划。结合我省数字经济发展实际和数字人才需求发展趋势,通过实施数字技能领军人才倍增计划、万名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职业技能进高校等,下好数字人才工作“先手棋”。用好人才评价体系“指挥棒”。基于对人才的差异化评价与长期支持机制,开展大数据工程、网络安全等领域的数字人才职称评价,旨在建立和完善符合湖南省数字人才成长规律的职称评审制度以及多层次的数字技能资格认证。同时,加大国家相关资质评审标准在湖南的推广力度,推动数字人才“帽子”回归学术性和荣誉性的本质。拓宽视野,以灵活方式引进人才,不仅重视“外来精英”,也注重“本土俊杰”,探索吸纳跨区域参与数字创新的“候鸟型”数字人才。

真心“留”才,构建高渗透的“数实融合”体系。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厚植留才沃土的必然路径。在数字产业化层面,数字化新型业务形态及新兴产业不断迭代,现代化数字产业体系日臻多元,进而催生了更多数字人才岗位。在产业数字化层面,数字技术的深层渗透加速了三次产业的融合进程,增强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韧性与革新能力,进而扩宽数字人才发展空间,降低数字人才流失率。为此,一方面,持续助推实体经济数字化。深化我省“智赋万企”行动,鼓励我省制造业龙头企业开放基于数字大模型的二次开发和应用场景,同时探索各类产业实体在“AI+”等数字领域的融合跨界,让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中感受实实在在的降本增效,从而更好留住数字人才、发展数字产业。另一方面,持续弥合数字鸿沟。稳步推进我省数字无障碍环境建设,切实提高领导干部数字化履职能力,培育壮大高水平数字工匠、乡村数字人才、行业数字人才队伍,提升数字人才社会参与度、社会认同感,创造拴心留人的条件,让数字人才安心、安身、安业。

诚心“用”才,构建多维度的成果转化体系。应坚持以用为本,精准高效配置,确保数字人才得到最佳配置、发挥最大效能。优化数字人才选用机制,以各创新主体开展联合攻关、转化成果落地为基础,加强与智库单位、赛事组织方的创新协同,通过实施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在有组织的科研“练兵场”中准确发现数字拔尖人才,开辟智库育才、赛事育才“新通道”;注重放权松绑,聚焦数字经济关键创新转化平台,构建针对核心技术的数字人才特殊调配机制,为紧缺人才、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开通绿色举荐通道;注重破立并举,破除“四唯”,实现数字人才跨领域、跨部门、跨地区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建立高校、院所、企业的数字人才动态“周转池”,依靠人才驱动数字创新,实现更多前瞻性数字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生产线”,让更多“千里马”在湖南数字经济发展中竞相奔腾。

(作者系湖南省社科联省情中心副研究员、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opinion.voc.com.cn/article/202406/202406130908416591.html



上一条: 【华声在线】陈丽荣:强化生态“智”理 描绘美丽湖南新画卷
下一条: 【湖南日报】郑大华:进一步推动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