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文化传承创新的主阵地,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文化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文化自信对大学文化建设的引领力,需要正确认识、理解和处理四种关系。
指导思想一元性与文化多样性应该同频共振。正确处理“一元”指导思想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要筑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根基。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大学文化建设各个环节,通过加强思政理论教学、开展理论研究等方式,帮助大学生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要尊重和包容文化多样性。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包容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供多样文化体验机会,拓宽文化视野。同时,要明辨是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大学文化建设呈现“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要实现“一元”指导思想与文化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格,为文化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源泉。鼓励师生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文化创新,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传统与文化现代化应该辩证融合。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传承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智慧、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和源泉。在全球化、现代化浪潮下,大学文化必须与时俱进。树立辩证融合的文化发展观,既要守住文明的根脉,又要打开创新的格局,构建具有民族精神与时代特色的现代大学文化体系,使大学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融合发展。一方面,结合现代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校园活动。另一方面,积极引入现代化元素推动大学文化的创新发展。用好现代科技、现代管理理念,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呈现与表达。
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应该协同互动。大学校园文化承载着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具有浓厚的学术性、教育性与专业性。高校应积极与社会文化协同互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结合大学自身的历史传统、学科优势与地域文化,打造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品牌,并通过多渠道宣传推广,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示范作用。同时,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企业、社区、政府等社会主体合作,建立文化实践、创新创业等基地,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感受社会文化的熏染,同时将校园文化带入社会。
价值引领与技术赋能应该有机结合。在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价值引领与技术赋能的有机结合,使技术成为传递价值观念、弘扬人文精神的有力工具,使大学文化建设在数字化时代行稳致远。以价值引领规范技术应用。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价值目标,用以引领技术应用方向,确保技术手段始终服务于价值目标。善用技术手段强化价值引领效果。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挖掘和整合优秀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的文化内容。建立健全技术应用的评估与监管机制。对技术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与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技术应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链接:https://moment.rednet.cn/pc/content/646949/66/14980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