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优化的关键技术,为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的智能水平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刘金平老师一直遵循导师几十年如一日“研以致用”的学术方针,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号召。他在与其研究生的小组讨论中一直强调,不盲从、不迷信所谓的“国际热点”问题,而要沉下心来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我国智能制造业的实际需求寻找科学问题,并立志将其解决。
2019年,刘金平老师在与湖南华菱涟源钢铁有限公司(涟钢)的沟通中,了解到涟钢2250热轧厂的轧钢过程在钢坯出入库时,需要工人冒着接近60℃的高温去热坯旁抄写钢坯编号,虽然以前引进过一些自动识别系统,但由于现场环境恶劣、板坯号异常情况多且复杂,这些系统识别准确率低,还是需要人工现场核对。通过深入分析与多方研讨,刘金平老师和涟钢签订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板坯号智能识别及板坯库视觉成像系统开发”的研发合同,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系统正在调试中。
刘金平老师一直坚信只要坚持不懈、肯下功夫,真正解决了实际问题,论文发表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从硕士研究生开始到博士研究生前两年,一直忙于企业课题的工程实施,2011年出国前,只有1篇EI论文。在英国留学时(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1年),他将前期的研究进行总结凝练,2012年回国时,有5篇SCI论文和4篇EI论文被录用,获第一届“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近几年,刘金平老师的一些关于实际工程应用的研究成果陆续被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Knowledge-based Systems等期刊接受。
作为一名教师,刘金平老师喜欢与学生打成一片,享受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喜悦。在研究生培养上,刘金平老师坚持每周组织小组讨论会,对学生的咨询邮件基本是立即处理即时回复,引导学生凝练科学问题,手把手教学生修改论文,甚至细致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邮件回复。天道酬勤,他所带的研究生中,2018-2019年,连续两年有学生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校级一等奖学金,并且连续两年有学生获湖南省研究生创新项目支持。所带的2016级计算机专业本科生中,1人成功保送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1人保送中南大学研究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刘金平老师对科研以身作则,他将严谨执着、不畏艰难的治学精神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他用扎根实际、从不急功近利的科研态度影响着学生,他用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科研情怀感染着学生。展望未来,刘金平老师心心念念的还是带领他的学生一起,用更多的科研创新成果造福企业,造福社会,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