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

1635-4-3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7日 21:41 点击:

□周倩羽

城与乡的相互凝视

——评《城乡简史》

历史的车轮在时间长河里不息流转,本为一体的城与乡在时代灰尘的裹挟下分散成两条辽阔的江河,一条清澈见底、人烟阜盛,另一条却泥沙俱积、混沌荒凉。但它们的脚步昼夜不停,依旧向东奔腾而去。城与乡在新世纪的交汇口擦身而过,二者凝眸相视,虽只是片刻相遇却也意义重大。自清与王才两位城乡代表各自踏上戏剧性错位的列车,时代的账本化身为城与乡的纽结点,汇聚成一本零散而真实的城乡简史,将不同时空中的两个人物和两种不同情态的生活连接起来,记录下它们的生活差异、所失所得,至此,又将踏入新的征程。

从书满为患到打包送人,从随心记账到享受回忆,从账本丢失的心急火燎到一路颠簸寻找账本的释然,自清的生活情态是悠然随波、无所累牵的。哪怕行至贫苦的西北荒原,他的双目所及是开阔的乡村景致,也能诗意地记录下当地“宁静悠远”的早春风光,于苍茫、贫瘠、破败之处“把喧嚣混杂的城市扔开,静静地享受这珍贵的平和”。在大多数农民工心中,乡村仍是他们精神上的寄托。自清对乡村生活的唯美记载并非是出于向往与热爱,更多的是久居城市的内心诗化与忽入新环境的新奇感综合融汇的外在表征。

然而,连“一笔勾销”的“销”字都会写错的农村主人公王才因账本中475元一瓶的香薰精油生发了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并举家进城打工,却只能在城市的边缘踯躅徘徊。乡村里个人的“小历史”与时代洪流下的现代化城市“大历史”擦身而过,农村人也参与到了城市塑造权威形象以及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浪潮之中,追求自我他者化。王才是勤劳淳朴且乐观向上的,他来到自清的城市,戏剧般地租住进了自清小区的车棚,虽然靠收旧货过日子但感到非常幸福,感叹城里连电扇都能捡到,菜场地上的菜叶居然不要钱随意捡。这与博德里拉、福柯、利奥塔等思想家所倡导的主张关注日常生活实践、将个人从社会压迫和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微观政治异曲同工。王才这个几乎脱离了旧时代生存经验与社会秩序的人物,就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一样,尽管在同乡人眼里是一个荒诞的存在、一个超现实主义的产物,却又拥有自身完整而鲜明的性格逻辑,拥有野草般自主生长的生命轨迹,而并非创作主体的某种理念符号。

肮脏中诞生纯洁,卑微中诞生崇高,凡庸中闪烁着伟大。这种悖论性的审美意蕴正是建立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矛盾冲突上的。凝眸乡下人的生存困境,城里人自清来王才的家乡时乘坐了各种交通工具,几经周折终于到了王才的家乡,路途的遥远展现王才家乡的闭塞落后。随后,自清的账本见证了偏僻的西部乡下教育资源缺乏,校长一心想把学校办好,让乡下的孩子们有学可以上,但是资金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领导只是时不时地取消附加费,干扰学校的正常运行,并不去关注和解决学校的这些困难。相对于城里人生活的时尚、奢华,拥有高科技的享受,乡下像是个“异己物”,城乡的差距明晰地摆在了读者面前,营造了强烈的对比讽喻效果。  

作者范小青曾说:“文学的作用是拨动心弦,有的作家通过想象也能写生活,但我不是,我对生活的感受是非常真切的”,她的目光始终关注着民间小人物,关注着转型期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状态,关注着这群漂泊在精神孤岛的农民工。范小青用温情的笔调塑造了乡下人王才的形象,但读者仍能感到作者温情背后的淡淡心酸。在城乡差异巨大的宏大背景下,农民工的顽强进取仿佛有限的光亮在闪烁挣扎,他们微小但有力量,终将在无数次凝眸而过中燃烧成熊熊火焰,照亮整个星辰大海般的新时代。



上一条: 1635-4-4
下一条: 1635-4-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