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

1643-3-1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26日 22:54 点击:

学史明理  笃行致远

——访历文院优秀学生刘吉胜

刘吉胜,历史文化学院2018级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现推免保送南京大学中共党史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现任2018级历史基地班班长、历文院本科生第四党支部副书记。曾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口述史成果交流赛二等奖、林增平史学奖二等奖、国家励志奖学金,获评校三好学生、湖南省优秀毕业生、历文院优秀学术科研标兵、优秀学生干部。

本报记者 张雪莲 刘吉胜戴着黑框眼镜,仪容整洁,温文尔雅,一副典型的读书人模样。侃侃而谈的他无论阐述什么问题都条理清晰、逻辑分明、言之有物,如一柄宝剑,入鞘时不露圭角,出鞘时锋芒毕露。而他将这一切都归功于持之以恒的历史专业学习。有着浓厚家国情怀的他,在历史学的天地中勇猛精进,研精覃思,在以学报国的理想下笃行不倦,一路向前。

勤学善思,以踏实与努力浇灌成功之花

“研究历史,是为了了解过去,指导人类现在的活动,使之更为理性化。”谈到历史时,刘吉胜一改初见时的拘谨,变得极为健谈。刘吉胜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喜欢历史,小学时候一本《上下五千年》被他翻得稀烂,也让他在人前讲历史故事时绘声绘色、底气十足。随着年岁的渐长,他愈发不满足于历史课堂上老师的讲授, 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找来各种史书反复研读。掩卷深思的他,渴望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启示。而这种阅读与思考,使他的思想比同龄人要理性和成熟很多。“学习历史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正如唐太宗所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教会我如何客观理性地看待人类社会的发展, 也教会我如何正确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018年,刘吉胜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我校,从此在负有盛名、人文底蕴深厚的岳麓山下历文院的红墙之内开始历史的专业学习。他深知,历史作为一门内容庞杂的综合性人文学科,没有长时间的沉潜和积累,专业水平和能力很难提高。于是他不仅认真上好每堂课,提升课堂效率,而且在课外广泛阅读,尤其是细读文献资料,力求对各种历史大事、人物烂熟于心。“学习历史要讲究实证,要实事求是,老师曾说历史学从某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史料学,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脑找东西。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每一个结论都要由史料来出发、论证、支撑,就像做人一样,历史研究需要的是脚踏实地。”可贵的是,刘吉胜不仅遵从老师的教诲,扎扎实实地掌握史料,更注重历史思维的培养。他勤于思考,在通读史料的基础上,将种种历史现象关联起来,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每有所得,他便立刻将其记录下来,找老师和同学一起探讨。为了能扩大专业知识面,获得对历史新的感悟,他还有意识地关注专家著作,了解前沿动态。

“历史学包罗万象,典籍汗牛充栋,前人的研究成果浩若烟海,要学有所成没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决心和毅力是不可能的。”刘吉胜对专业学习的认识十分清醒,大学四年,他笃学不怠,孜孜不倦,连周末都早早来到自习室,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专心致志地学习,有时学得太过忘我直至深夜才披星戴月匆匆回寝。    

天道酬勤,短短几年,他获得过林增平史学奖二等奖、完成历文院“好普”课题1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篇、前后5次参加田野调查科研实践活动,被评为学院优秀学术科研标兵。

以辩论道,用执着与思辨助力全面成长

“历史研究需要严谨的理性思维。”为了锻炼理性思维能力,刘吉胜选择将辩论作为突破点。而他的大学四年,在辩论上取得的成绩无不映照着他在理性思维上的努力和成长。刘吉胜担任过学院的辩论队队长,也是校辩论队的成员,曾获得校迎新杯辩论赛季军及最佳辩手、“蓝田杯”辩论赛亚军等诸多荣誉,但在他本人看来,辩论带给他的远不止这些。

“在辩论队里,我认识了许多优秀的辩手,见贤思齐,我从团体的学习中,收获了辩论的经验技巧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刘吉胜告诉记者辩论考验的是辩手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储备、临场应变能力、逻辑思维等等。“每一次备赛和比赛的过程都是最好的训练和磨砺,辩论让我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刘吉胜依然清晰地记着大一时参加学校第二届“迎新杯”青年辩论赛的过程,彼时的他还是初出茅庐的新人,在学长学姐的帮助下,他很快地成长起来,帮助团队获得季军,自己也一举夺得最佳辩手称号,“辩论之道,重在论不在辩。我们要有一套有说服力的观点来征服对手及评委。”为了在赛场上将观点和主张清晰、有力地表达出来,每一次比赛都要付出许多心血准备,与队友讨论攻辩策略、查找各种文献资料、撰写辩论稿。刘吉胜总结经验时说道,“观点以及陈辞能否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于前期的准备与积累,辩论稿需要反复打磨,甚至要写八、 九版才可以正式拿到赛场上。”比赛变数多,不免遇到挫败,但他不因一时的失败而气馁,而是从中找原因,拾遗补阙,始终以认真严谨的态度来对待,从而得到了快速成长。

胸怀天下,用责任与担当照亮前行方向

“作为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承担起青年一代建设祖国的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从小就浸淫在中国传统文人经世济民思想中的刘吉胜,从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抱负。

2020上半年,新冠疫情肆虐中华大地。看到因疫情经济衰退、民生艰难的报道后,刘吉胜心里十分焦灼,他希望能为国家和社会做点什么。经过反复思考和谋划,他决定做一次疫情下经济社会情况的深度调研,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也给老百姓谋生提供新的思路。刘吉胜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经疫求精”队,对长沙市岳麓区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中小企业、个体工商业主以及市民等进行了调研,发放了上百份问卷,走访了几百人。通过一次次的采访与调研,搜集到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形成了题为“新冠疫情时代下的经济百态——以长沙市岳麓区的经济生活为例”的调研报告,提交给了岳麓区委和区政府,得到了他们的高度评价。不仅如此,刘吉胜还带着他们的调研结果,作为队长参加了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口述史成果交流赛,获得了全国二等奖。

随着历史学习的深入,刘吉胜将目光投向现代史,并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我认为这与现实生活关联较大,许多革命先贤的事迹和精神又引发了我对党史的兴趣,我渴望从他们的经历中得到启发。”于是他选择了中共党史专业继续深造,将个人命运与国家联系在一起。

即将面临毕业的他,已早早做好了研究生期间的定位与规划,对未来充满信心,“按时按质完成学业任务,踏踏实实多读书多研究。此外,我也不会放弃锻炼自己的机会,继续从事学生工作与社会实践。”愿他能够以史料为舟,以思辨为桨,在他所热爱的历史学研究中走得更远!



上一条: 1643-3-2
下一条: 1643-2-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