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开学第一课”点燃青春梦想
本报综合 新学期伊始,各学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新生教育活动,为新生精心打造“开学第一课”,助力新生尽快进入良好学习状态,教育引领新生明确奋斗目标,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青年。
9月26日,“潇湘学者”特聘教授陈众议以“漫说文学”为题为外国语学院2023级本科新生讲授“大学第一课”,为同学们打开了语言文学学习之旅的大门。
陈众议以一位巴西学者“若昂的愤怒”开篇,徐徐讲述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的故事,带领同学们进入文学的世界。随后,他联想到中国文学中的爱,将文人武将、历史故事、诗篇作品串联其中,从小爱上升到大爱展开谈论。他表示,爱分很多种,但其基础是善良与尊重,尊重别人是自我尊重、自爱的最好体现,更是一切大爱的基础。他指出,大爱,即爱的升华,便是家国情怀。他以朝代更迭为顺序,由春秋战国、秦汉到三国魏晋、唐宋再到近现代,列举了多个杰出的爱国诗人,选取其代表作品,谈背后故事,抒家国大爱。
陈众议用讲故事的方式,从外国文学聊到中国文学,从小爱聊到大爱,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为新生们带来了一堂通俗易懂、精彩绝伦、学问与情怀兼具的“开学第一课”。
9月26日上午,数学与统计学院举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开学第一课”。我校副校长、计算与随机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谢资清,信息与计算科学系主任胡宏伶,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教授汪波担任主讲人。
谢资清以我国国家战略规划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讲解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核心——计算数学。谢资清介绍,基础学科研究不仅需要理论的发明发现,更要重视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她指出,计算数学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同学们要注重学以致用,提高解决数学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牢牢树立起个人自信、专业自信、学校自信,方能大有作为。
胡宏伶表示,信息与计算科学是一门集数学与计算机于一体的交叉学科,要求同学们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强大的综合素质。他希望大家刻苦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踊跃参与国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的研究,追求卓越,成就一番事业。
汪波结合当今世界形势下我国面临的瓶颈问题和陷入的困境,鼓励新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人才。
9月26日上午,地理科学学院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宋长青教授为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宋长青以“认识地理学”为题,从理解地理学的先进性、复杂性、实用性和认识自己等几方面,讲述了地理学的重要性及其应用前景,解答了同学们对地理学的各类疑惑。他特别强调了系统思维、区域综合研究、地理新数据与新技术应用的重要性,他勉励全体新生把握好选择、把握好机会、把握好时光,做好自己,走向未来。
9月25日晚,生命科学学院特邀陈良碧教授,为新生讲授题为“以心育种,做一粒好种子”的“开学第一课”。
陈良碧以几个励志小故事为线索展开讲座。他首先讲述了袁隆平院士从崎岖道路走向成功的故事,还原了一个既有深度,又温暖、亲切、立体的科学家形象,让同学们了解袁隆平院士“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从萌芽到生长、收获的过程。他高度评价袁隆平院士是“夜空里最亮的星”,将粮食的种子、创新的“种子”、奋斗的“种子”留给了后人。接着,陈良碧讲述了水稻专家杨远柱赤脚从沅陵深山走出来的故事。杨远柱怀着让父老乡亲不愁温饱的初心,40年来专心只做育种一件事。他跨越一道又一道科研难关,结出累累硕果,开创了我国水稻商业化育种新模式。最后,陈良碧结合自身成长、求学、科研经历,寄语同学们幸福的真谛在于奉献,希望同学们做一颗抗逆的好种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9月21日晚,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刘铁芳教授做客世承讲坛,为书院2023级新生讲授主题为“做有根有魂的中国人——当代大学人文教育的中国自觉”的“开学第一课”。
刘铁芳以“我们为何要活着?”这一话题为切入口展开讲授,他通过生动的案例,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指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中国人精神家园构建中的作用与意义。随后,刘铁芳将当代大学人文教育与社会变迁相联系,阐释了中国教育的自觉与出路。他以梁启超所提出的修身之学,引导同学们树立“要吸收外来之学,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和“要向着世界发展自身,又不丧失民族独立性”的观念。他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与教育思想的差异,引出教育的中国问题和中国教育学的根本主题,并提出了“重新认识中国”和“重新认识中国人”的深刻见解。最后,他勉励世承学子要善养浩然之气、养仁爱心灵、养中庸品格,做自信豪迈的中国青年,成为世界之中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