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
历史文化学院——
厚德尚文、博古通今,培养拔尖创新历史人才
历史文化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4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17人,讲师27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专家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
学院被批准为国家“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设有历史学、文化产业管理、文物与博物馆学三个本科专业。历史学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湖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是2022年获批的新专业。
一、注重“三全育人”,引领学生成才方向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领学生成人成才,“三全育人”成效显著。
1.强化课程思政,涵养学生思想品德
充分发挥历史学专业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丰富的优势,引领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来,“历史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综合研究——以中国近代史课程群为例”“近代中外关系史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践”“一中心二支点三融合四结合:创新《中国通史(三)》课程思政体系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等立项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
创新开展“思想旗帜引领航向,青春强国挺膺担当”等红色主题论坛,积极打造春华团校,与长沙市博物馆、湖南省党史馆建立合作,开展“暮华凝秋,柿染霜降”“荆纹汉韵,凤鸟呈祥”“小雪凝寒,梅绽香浮”“云纹严彩,漆待湘遇”等志愿服务活动,重温红色记忆。
2.强化网络阵地建设,助推“互联网+思政”融合
以时代精神为内涵,创新网络思政工作。学院依托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开设“新·视野”“新·评议”“新·聚焦”“新·史学”“新·影像”“新·师大”“新·榜样”七大特色栏目,打造“让历史告诉未来”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力促“互联网+思政”相融合。
依托历史、文产与文博专业特色,成立春秋学社等社团,形成"五个一"学生特色活动为核心的创造实践能力平台,激发在校大学生对历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夯实专业课程,筑牢学生学科素养
1.“学生中心”助推教育教学改革
学院坚守"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保理念,力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标《历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和深度融合,锻造精品课程。"中国近代史"人选并核定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通史(二)""口述史理论与实践"人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近代中外关系史""世界现代史"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依托"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学院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突出。近三年,学院教师获得省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2019年以来,学院教师发表教改论文30余篇,出版《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教改论文集1部。
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析"等课程,探索历史学与数字化技术的深度融合。数字赋能,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2.“强化实践“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学院成立中学卓越教师培养协会,举办"中学名师系列讲座",举办"未来教育家"师范技能竞赛、精彩一课预选赛。学院学子2019年获全国本科生教学比赛一等奖、2021年获"精彩一课"全国竞赛一等奖。文博专业充分利用学校博物馆2469件/套藏品,开展沉浸式教学。2023年底,推出《潇湘铜华﹣湖南新出商代南方青铜器展》,广受好评。
学院与中学、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衔接,进一步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力度,互派教师研究学习,促进深度融合。历史学专业教学专家参加湖南中学历史名师工作室、长沙市中学历史名师工作室活动,参与中学历史教师省级、国家级教学技能竞赛指导工作。近年来,学院建有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17个,并与这些基地建立了良好的长效合作机制。
实施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历史教育专业聘任基础教育一线的教研员、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为历史学专业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导师,目前共聘任27位校外导师。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聘请湖南博物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文博专家担任校外导师。
三、以学科优势赋能专业发展,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1.科研平台为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学院拥有湖南省最早设立的文科博士点﹣﹣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并设有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近代史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史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和国内一流学科培养学科。学院拥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湖南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代湖南研究)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近现代中国历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文旅部湖南民族民间文化研究基地、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等4个省部级研究平台。
2.以科研带动学科发展,以学科发展促进专业建设
重视科学研究,以科研带动学科发展,以学科发展促进专业建设。近5年,学院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5项(含重大招标项目2项),各类科研项目78项。学院教师出版学术专著56部,其中2部人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中外条约与近代中国研究"丛书、"中国慈善史研究"丛书、"近代湖湘文化研究丛书"成为标志性成果。学院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74篇,cssci期刊以上论文187篇。教师科研成果获得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3.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
学院设有"中惠旅助学基金""好普励学基金""好普文博励学基金""灵之心奖学基金""至美通奖学基金",每年从基金中拿出5万元以上奖励本科生研究课题。通过设立课题,鼓励本科生积极申报学生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老师们的科研项目,着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学生自办学术刊物《麓山史谈》。近5年,学院本科生公开发表论文近50篇;多次获全国大学生口述史比赛一等奖。
四、学生专业基础过硬,服务社会成效显著
1.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认可度好
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涌现出一大批品学兼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近3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稳中有升,年均达90%以上。学院就业工作获评学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2.杰出校友辈出,服务社会能力强
建校以来,学院培养了万余名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优良、创新能力突出的毕业生,涌现出大批全国优秀教师、国内外著名历史学者、高校校长及企业家。
(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