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年之声”把道理讲活、讲透、讲明
——我校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主题教育活动综述
本报记者 吴乐 近日,在教育部组织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中,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的6个作品获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奖总数居全省高校首位,创下参加此项活动以来的最好成绩。
学校始终高度重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认真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讲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青年之声”把道理讲活、讲透、讲明,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取得了一定成效。自2021年以来,获奖总数14项,居全省高校首位。在第六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获奖总数居全国本科高校第一,且连续四年斩获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最高奖项。
积极发动师生,组织实施更有力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讲思政课是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教育部大学习领航计划主题教育系列活动通知公布后,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由党委宣传部统筹,确定专人负责,线上线下第一时间转发通知至全校各二级党组织,鼓励师生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年召开经验总结与分享会,由往届获奖团队分享经验、指点迷津,形成传帮带的氛围。
实施精准对接。重点对接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等,有计划、有步骤、有安排地组建学生参赛队伍和教师指导团队,认真凝练主题,仔细打磨文本,反复组织试讲,精心录制视频,打造出高质量的参赛作品。同时还加强与思政教师的联系,鼓励其发动各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近年来,参赛学生覆盖10余个专业。
严格校内评选。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和省教育厅有关工作要求,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遴选出质量高、传播效果好的作品,上传至“青梨派”参评。近三年,学校上传大学生讲思政课作品63个,获奖8个;上传微电影作品35个,获奖6个。
强化宣传推介。各团队指导教师严把作品的政治关、内容关、格调品味关,指导学生在哔哩哔哩平台发布作品,开展学习交流,大部分参赛作品浏览量达2万以上。还充分运用学习强国、新湖南等媒体平台,宣传大学生讲思政课和微电影作品,增强作品传播效果。有关经验总结《湖南师范大学:青年学子上讲台,炫出思政课“青年味”》在《光明日报》刊发。
强化价值供给,课堂内容更丰富
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活。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运用丰富而生动的案例,贴合时代发展要求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深入浅出、逻辑清晰的解读,致力于用“青年声音”把道理讲深、讲透,推动理论传播“话语破壁”“作品出圈”。第六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活动一等奖作品《禾下乘凉梦,稻满全球——解码袁隆平的中国梦》阐释了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帮助大学生理解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呼吁青年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梦想、民族梦想,乃至世界梦想。
把现实热点问题讲透。鼓励青年学子们结合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将乡村振兴、文化建设、大学生就业等社会热点、学生兴趣点融入其中,结合所学所感所悟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让思政课感知社情民意,成为真实接地气、鲜活有生命的课程。
第八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长视频组一等奖作品《答案》取景地选在习近平总书记湖南行的考察地——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和港中坪村,以创新作为大主题,回应青年的热点困惑,引领青年以榜样为范,树立创新意识、奋发前行,在助力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大有作为。
把青年使命担当讲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引导青年学子们在思政课中受教育、长知识、增才干、作贡献。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活动特等奖作品《华章日新赓续湖湘血脉,激扬意气谱写制造创举》以湖南制造业创新发展为行文框架,以行走的思政课为主要形式,讲述湖南从古到今,由制造集群到研发团队、再到青年个体作为的创新故事,激励广大青年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投身创新实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之力。
创新教学方法,课堂形式更多彩
进场馆开展实践教学。打造大学生自己的“移动”思政课堂,运用红色资源让思政课堂“活起来”,走进乡村社区让思政课堂“实起来”,讲述身边故事让思政课堂“亲起来”,极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到湖南调研。参赛团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湖南行的足迹,重点走访了十八洞村、沙洲瑶族村、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和常德港中坪村等地,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验证,撰写调研报告、讲解伟大成就、制作实践视频,形成系列实践精品。
多平台联动赋能增效。夯实思政平台引领作用,将落实领航计划贯穿一二三课堂,以赛促课、以研兴课;充分发挥信息化资源平台主体作用,利用智慧树、教学资源库、虚拟仿真实训等信息化手段,辅助思政教学;对接校企校馆合作平台,深化产教融合,形成思政、网络、企业、场馆等多平台协同育人格局。第八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三等奖作品《“数”说文博 “智”绘文化新篇》聚焦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以文博的发展脉络为逻辑主线,对湖湘传统文博发展与现代文博的技术创新进行分层探究,以数字技术展现新文科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投身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热情。
跨学科推进深度融合。善用“大思政课”,充分发挥学校人文社科见长的优势,密切结合各专业特色,挖掘各学科的育人要素,开展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和探索。第六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活动一等奖作品《以棋制胜筑牢文化自信,以史为根坚定爱国情怀》结合外语、历史、政治等相关专业的跨文化理念和实践,将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与围棋博弈的深谋远虑融会贯通,从先手棋到关键棋再到制胜棋,以棋局为中心贯穿全篇;又将国潮IP、“只此青绿”等“共鸣点”融入其中,灵活利用学校红色文化资源,素材生动鲜活,言之有理还言之有趣,让大家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
学校将持续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加强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着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让更多青年学子真正成为学习思政课的主角、上好思政课的主力、践行思政课的主体,引导师生创作更多高质量思政作品及育人“金课”,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和育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