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

1738-4-1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05日 13:10 点击:

探询言语之下的深意


赫塔·米勒曾说,评价文字的优劣,最深层的标准是论其“在大脑之中所引发的迷失的密度”。好的文字能够在顷刻之间攥引我们的思想,带领我们到达词语无法驻足之境。她的作品显然就是一个正面范例,在《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这本书里,每一个句子都是一片境遇广阔的天地。

从表层来看,这是一本讨论话语的书。它想传达的东西有很多,但凝练起来大概是三个问题:话语是什么?有什么效用?话语的围墙在哪里?剪去那些旁枝斜蔓,米勒用一句话总结:它是表达自我但并不囊括生命的工具。意思就是我们用话语来表达,却不能充分地将内心的世界完全展露出来。正如书里所说:“内心之疆域不需言语的覆盖,它会将你我带到词语无法驻足之地。”在米勒看来,一个优秀作家的文字展现的是超越或者迥异于词语表达的充满奥秘的世界,其中蕴含着无尽的可能等待读者去挖掘、探索,去与之共鸣。

剖开语言的内核,我们会发现,许多词语看似平常,实际上经过了精准地裁剪,有些词语本身就是故事。要想了解事物的真相或者潜藏的情感,就要从词语入手,在字里行间仔细探寻。正如米勒所写“进入梦乡,就是溺死在墨里”“青蛙和蟋蟀是亡者的喽啰”“耕地是死亡的陈列馆,也是绽放的尸体盛宴”,这些怪诞的文字像是疯癫的病语,刚接触时令人疑惑,但深入进去,我们就会沉沦其中,仿佛被她圈养在鱼缸里的鱼,超现实的痛感和缺氧感共存,而她却旁观这一切。对米勒语词的解码,是我们迈向她内心的重要一步,因为这些充满丰富隐喻和象征的语词,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复杂而深邃的心灵世界。

从内蕴来看,这是一本思虑人生的书。好的文字能让我们跳出自己,审视生活。“米勒是社会的一把尺子,在丈量着时代、语言和虚构的同时,也丈量着读者和她自己。”她曾因写作而招致全村的抵制,也曾因文字身陷囹圄。多数人畏惧真实的痛苦,米勒却选择在受伤的最深处耕耘,“有时我只有啃啮手指,才能感到自己的存在。”被驱逐之后,米勒不得已来到德国,外来者的身份让米勒不安又敏感,她在“陌生的眼睛中”惶然不安,在军方的监视室里精神错乱。她也曾试图同周边的环境和解,却发现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能勉强自己顺应世俗的尺度。左支右绌的困境之下,语言显得那么无力。“在沉默让朋友产生误解时,我只能开口;在说话引我向歧途时,我选择缄默。”米勒在书中深刻地描绘了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困境。在这样的困境中,米勒感到了深深的孤独和无奈。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米勒依然坚持写作,因为她相信写作是一种沉默的行动,是赋予弱小者尊严的方式。这种对写作的执着和坚持,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勇气和力量。虽然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但她已然战胜了不被人理解和接受的恐惧,奔向了自由,在文字中重获了新生。

(作者系文学院2022级本科生)



上一条: 1738-4-2
下一条: 1738-3-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