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浩晨:搭建艺术与现实的桥梁
于浩晨,中共党员,工程与设计学院2021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生。本科期间,专业、综合成绩均位列专业第一,获得国家奖学金、特等综合奖学金、一等综合奖学金,荣获校“三好学生标兵”“百优共青团员”“十佳学习标兵”“优秀学生会干部”等荣誉称号。获第12届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一等奖、第二届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奖项4项,湖南省大学生数字媒体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第12届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湖南赛区一等奖等省级奖项10余项。曾参与2024纪念中法建交60周年《中法留学·初心不变》画册设计。现已免试进入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本报记者 王姝尹 “设计师应该肩负起社会责任,设计只有足够贴近生活,又满足人们审美和文化需求才能达到触动人心的效果。”谈及对设计的看法,00后鸿蒙原生APP——听瓣的创作者于浩晨如是说。大学四年,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他努力探索新的创意和技术,不停地提升专业能力,创造出扎根现实土壤、真正满足人们需要的作品。
在数字浪潮中坚守责任
“有很多人一直处在无声的世界里,很难接收到新的信息,所以总是被困在自己的一方天地。我希望能做一些工作帮助他们。”提及开发听瓣APP的初衷时,于浩晨情怀满满。
最初,听瓣APP源于一项课程作业,但当于浩晨去无声西点店、餐厅以及听障学校进行实地调研,与百余位听障人士一对一深度交流之后,便认识到APP开发的意义绝不应局限于此。“听障人士和我们一样,渴望社会的关心,渴望能与大家多一些交流与沟通,渴望提升自我价值以及社会认同感。我认为我应该、也能为他们做一些什么。”于浩晨坚定地说道。
在调研过程中,于浩晨发现市面上适用于听障人士的应用软件功能并不全面,比如在将手语转化为语音交流的时候需要用好几个APP才能顺利实现。不仅如此,他还了解到听障人群中有67.35%的人希望在APP中学习技能,还有50%以上的人希望在APP中进行交友、求职等活动。“那个时候,我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他们开发出一款能实现无障碍交流,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的多功能应用软件。”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于浩晨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工作。他在听瓣APP中设计了学习、社交、“小黑板”等多个模块,力图一站式解决使用者的需求。其中最为重要的功能有三个。其一为学习功能,借助此功能,用户能够开展手语及唇语学习,从而更有效地融入当今社会。其二是社区功能,在社区中,听障人士能够在线上相互交流。同时,还可发布线下活动供他们参与,使他们摆脱信息茧房的束缚。最后一个功能即实时语音转换功能,这个功能旨在助力听障群体与其他人群实现更便捷、快速的沟通,以便他们能够清晰表达自身需求。“表达与交流是向外学习、拓展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我希望这个APP能够帮助他们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于浩晨诚恳地说道。
在生命经纬中探寻意义
如果说听瓣APP是于浩晨给人们提供向外连接的渠道,那么在第12届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制作的短片——《线》,则是他向内探寻人生的展示窗口。“设计看起来是在造物,其实是在叙事、抒情、讲理。这部短片以人的一生作为背景展开,用线的意象与具象串联故事,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回忆从前、聚焦此刻、展望未来,从童年时翻花绳的趣事讲述到生命的终止。我们的一生,不是由每个静止独立的点简单串起的线,而是一条延绵的、交错的、舞动着的线。”于浩晨介绍道。
谈及创作灵感时,他说道,“《线》来源于一直出现在我内心的声音,简略来说就是三个问题:人的一生会经历什么?不同的年龄阶段要面对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过好这一生?我想用这个影片更好地来思考人生的意义。”
作为一名艺术设计的求索者,于浩晨注重在现实世界里认真地体察人生,深切地感受生活的细节和当下的社会文化,并将自己的体悟融入到作品中。“在大学生活里最让我有满足感的是在学习中不断探索作为个体的人,尤其是自我。”他微笑地说道,“我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入手,从生活细节中挖掘灵感,探索当下人们共同的心理诉求。”于浩晨全身心投入学习,将每一次课程作业都视为探索新世界的窗口,“比如在文创设计课的时候,我聚焦于设计的感官方面,后来进行了沉浸式的展示空间的设计。在影像设计课程的时候,我对人的情感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短片的设计。通过课程作业以及参赛,我不仅构建和完备了知识体系,还对社会、人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回顾我的大学生活,大部分目标都达到了。”于浩晨说道,“我一直很坚定地想要走设计这条道路,不断地给自己设定阶段性目标,努力地提升设计理念和技能。”四年来,他报名参加了各类设计大赛,一次次从国家级、省级比赛的选拔中脱颖而出,拿下一个又一个奖项: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湖南省大学生数字媒体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作品还入选了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成绩属于过去,并不代表未来,我要更加努力,创作出更多有内涵且满足人们需要的艺术设计作品。”
在时代更迭中守正创新
“真正的保护不是将技艺锁进陈列柜,而是让它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的生长点。”课程之外,于浩晨亦将眼光投向更广阔的文化土壤,在设计中将传统文化与现实需求结合,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同时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他的作品《乐来愈好——基于中医五音疗法的Z世代养生治愈计划》关注当代年轻人的焦虑与压力,利用《黄帝内经》五音疗法思想作为关键内核,通过网页和文创产品结合的方式制订养生治愈计划,以期提升青年的健康意识,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作品《津津有味》致力于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天津当地农副产品包装中,在帮助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同时,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气息……
最让于浩晨记忆犹新的是2023年“三下乡”实践活动中,他在湘西龙山县一位村民家里看到一个叫咚咚喹的古老土家族民间乐器,这种乐器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道的人不多,而且濒临失传。“像咚咚喹这样的非遗有很多,它们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传承下去,实在太可惜了。”于是,于浩晨和他的团队围绕咚咚喹、土家绣花鞋垫、土家织锦等一系列非遗进行了调研以及抢救式的摄影记录,不仅如此,他还针对这些非遗作品进行了相关的文创开发,力图让乡风“看得见,带得走”。
如今,于浩晨已凭借专业第一的成绩免试进入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站在本科生涯的终点,他步履坚定——从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始终以设计为笔,在现实土壤中锻造理想。未来,他将继续以敏锐的视角捕捉生活本质,用充满温度的设计作品与更广阔的世界对话,让创意真正成为连接人与时代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