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舒晨
《牡丹亭》植物符号的意蕴探索
《牡丹亭》系汤显祖的代表作,细腻描绘了少男少女间纯真炽热的恋情,其间巧妙穿插了诸多植物意象,这些意象及其深层涵义的交织融合,共同铸就了该剧曲折蜿蜒、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在《牡丹亭》中,作者不仅以牡丹为全剧命名,而且唱词和宾白中多次提到牡丹这种物象,赋予了它多重涵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被誉为万花之魁,而杜丽娘作为杜甫之后裔,其父杜宝曾任江西南安太守,家境不凡,而牡丹的雍容华贵恰恰映照了她贵族少女的身份。同时,牡丹生性娇贵,多植于庭院,象征着她被禁锢于家中,失去自由的处境。
不仅如此,牡丹的纯正艳丽也包含了对杜丽娘、柳梦梅纯洁美好爱情的隐喻。杜丽娘与柳梦梅在梦中于牡丹亭相遇幽会,牡丹亭不仅是剧中见证二人爱情的重要地点,也成为了杜丽娘情感的寄托之地。她来花园游玩,在牡丹亭怀春、惊梦、寻梦,最终因梦而死,因梦而生。牡丹亭见证了杜丽娘情感的起伏与变化,也承载着她对自由美好爱情的追求。牡丹亭作为静谧、幽雅的空间,也为杜丽娘提供了一个远离尘嚣、寄托情感的场所。
在《牡丹亭》中,意象“柳”同样举足轻重。男主角以“柳”为姓,因梦中邂逅梅树下的佳人,而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梦梅”,这一举动揭示了“柳”“梦”“梅”三者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柳”寓意着男主角,“梅”则象征着女主角,而“梦”则如一根红线,将这对有情人相连。
其次,柳暗示了杜丽娘、柳梦梅的分别与思念。在《惊梦》中,杜丽娘梦见柳梦梅“折取垂柳半枝”,并向她谈诗论道“可作诗以赏此柳乎”,“柳”变成了二人相识的契机,成了专属的定情信物。再有,“折柳”从古至今象征着离别与思念,而《牡丹亭》中的“折柳”暗示了故事的走向——杜丽娘梦醒,与柳梦梅分别,后因过度思念而亡。
此外,柳暗示了杜丽娘的坚韧不拔与之后的起死回生。“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枝具有坚韧顽强的生命力,即使脱离了柳树,也很容易在泥土中存活。《惊梦》中杜丽娘获赠柳枝,暗示了她将有起死回生的经历。在《冥判》中,杜丽娘面对灵魂即将消逝的绝境,竭力恳求判官能从轻定夺。判官最终被她所打动,允许她重返人间,去追寻与柳梦梅的未了情缘。这一番经历生动展现了杜丽娘如柳枝般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内心力量。
《牡丹亭》中的“梅”则象征着美与坚韧不屈的品格。上文提到,柳梦梅在梦中见一佳人立于梅树下,这里的“梅”就象征着女主角。自古梅以清秀疏朗的形象出现在诗文之中,也与杜丽娘“如花美眷”的形象符合,成为美的象征。梅之美,非仅在于其外在之姿容,更在于其内在之神韵。杜丽娘纯真无瑕、孤傲超然的心性,恰如梅花天然质朴、清高无垢,二者在精神层面上产生了美妙的共鸣。
同时,梅也是杜丽娘坚韧不屈品性的象征。梅在严寒中傲然绽放,不被环境束缚,这种坚韧和不屈的精神和杜丽娘相呼应。在《游园》中,杜丽娘感慨“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表明她对梅感春而发的欣赏。她也正如梅一样,在面对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时,敢于反抗,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及时抓住自己人生的春天。
再者,梅在书中起到了呼应的作用。柳梦梅梦见梅树下立一佳人,实则暗示了杜丽娘之后也因梦而死,葬于梅树之下。杜丽娘在“寻梦”时见一大梅树果实累累,她隐约感觉梅树和梦中书生有所联系,触景伤情,决定死后葬于此处。这不仅预示了杜丽娘即将面临的病厄与离世之悲,同时也巧妙地与柳梦梅的梦境相呼应,更为后续她于画上题下“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的诗句埋下了伏笔。如此一来,梅树不仅成为了贯穿全文的情感纽带,更以其独特的象征意义,成为了全文的重要线索。
《牡丹亭》以其精妙绝伦的意象运用,构建了色彩斑斓、情感丰富的戏剧画卷。牡丹之华贵、柳之柔韧、梅之傲骨,汤显祖将这些自然意象与人物命运巧妙融合,赋予了《牡丹亭》以曲折婉转、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通过这些意象,我们得以窥见作品背后深邃的文化意蕴与人文情怀,感受到那份超越时代、直击心灵的共鸣与震撼。
(作者系文学院2022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