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

1747-3-1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4日 16:38 点击:

三载深耕 一朝问鼎

——访工程与设计学院获全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特等奖团队

本报记者 李一苇 2025年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来自我校工程与设计学院的姚凌志、向朝艳、蔡杰超三人团队,凭借一款智能生活垃圾分类装置从来自全国417所高校的1135支参赛队中成功突围,斩获特等奖。这款集机械结构、多传感器检测与深度学习图像识别于一体的装置,以多级差速传送带设计突破传统方案局限,展现出远超同类作品的技术成熟度与实用性。

特等奖的获得并非一蹴而就的奇迹。当镜头从领奖台转向三人的大学生涯,不难发现,这份荣誉早已在无数个实验室的深夜里、一次次代码调试的屏幕前、一遍遍机械拆装的操作中悄然酝酿。他们的故事,正是在我校“仁爱精勤”校训精神的引领下,工科生将理论扎根实践、以跨界协作突破创新的生动注脚。

“机械工艺技术专业的核心,是把图纸上的理论变成能落地的实物。”作为团队中负责机械结构设计的核心成员,姚凌志对自己的专业有着清晰认知。而我校机械工艺技术专业“机械工程核心理论 + 教育学”的复合型培养模式,更是让姚凌志从大一起就养成了“理论与实践并行”的学习习惯。

入校刚接触“机械设计”“工程力学”等专业基础课时,姚凌志并未满足于课堂上的理论学习,而是主动申请加入学校的工程实验室。“刚开始就是做最基础的活儿,给设备上油、记录实验数据、帮学长打下手组装零件。”他笑着回忆,那段时间,实验室的金属味与机油味成了他最熟悉的气息。为吃透一个机械结构的受力原理,他常常拿着图纸对照实物反复拆解,直到能闭着眼睛精准还原组装流程。而这份 “闭眼能组装” 的扎实功底,恰恰成了三年后比赛中攻克核心难题的关键——在设计智能分类装置的多级差速传送带时,为让不同尺寸的垃圾精准匹配分拣节奏,他沿用当年“图纸对照实物”的方法,反复拆解调试齿轮咬合结构,最终使传送带的运行效率较初始方案提升了30%

进入大二后,姚凌志参与了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工作。“这段经历不仅加深了我对技术的理解,更锻炼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协助老师指导低年级同学的实训过程中,面对学弟学妹们请教的难题,他逐渐能够结合所学快速识别问题,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晰拆解复杂的技术要点。

“很多人觉得师大是人文强校,但在这里,工科生也能获得‘技术严谨’与‘人文温度’的双重滋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向朝艳,用四年时间打破了人们对“师范院校工科”的刻板印象。她所在的专业聚焦通信技术、芯片设计等前沿领域,而学校提供的一流实验平台与文理交融的培养氛围,让她走出了一条“用技术承载人文关怀”的实干之路。

一次完成作业时,为测试通信设备的信号稳定性,向朝艳顶着烈日在校园各个角落反复采样,这种“扎根现实找答案”的做事方式,被她不折不扣地沿用到了备赛中。作为智能分类装置视觉识别系统的负责人,她深知“算法准不准,全看样本真不真”,于是延续当年实地采样的思路,不辞辛劳地跑去菜市场回收腐坏食材、到回收站分拣缠满胶带的纸箱,用近千组采集的真实垃圾样本训练模型,最终让系统对复杂场景下垃圾的识别准确率稳定在 92% 以上,为团队作品脱颖而出奠定重要优势。本着“用算法让环卫工人少弯几次腰”的初心,向朝艳始终在探寻技术与人文的结合点:“不仅追求技术精进,更始终思考创新如何服务于人类福祉,这是学校‘仁爱精勤’底蕴赋予我的独特气质,也是我对自己自始至终的要求。”她坚定地说。

作为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蔡杰超打趣地说自己是“既懂技术,又会落地”。他坚信,可靠的技术从来既源于日积月累的“手感”,也成于体系化的“系统”。

大一阶段,蔡杰超将重点放在基础技能的夯实上。每天课后,他都会前往实验室练习焊接技术,从最简单的直插元件焊接,到精密的贴片元件焊接,手上磨出了厚茧,焊接的电路板却愈发整齐精密。这些在实验室里日日夜夜“磨” 出来的焊接功底,在国赛现场派上了大用场——比赛前一天,装置电路突然出现接触不良问题,他凭借多年焊接练出的手感,仅用三分钟便精准定位故障点,迅速完成修复。从大二开始,蔡杰超向软硬件结合的方向发力。他系统学习了C语言、Python编程,熟练掌握了PCB图绘制软件,能够独立完成从电路设计到PCB制作的全流程。期间,他通过积极参与各类校赛、省赛探索摸清“设计-调试”的逻辑,也为日后的国赛突破埋下伏笔。

从去年初秋启动省赛备战,到今年盛夏最终站上全国最高领奖台,团队走过的,是一条虽非坦途却也一路生花的奋斗之路。他们有过在实验室通宵解决难题的疲惫不堪,也有改进方法后看到装置效率显著提升的喜出望外;他们经历了物流撞击导致参赛作品运输途中损坏的“天崩开局”,却也靠着三人顽强冷静的临场抢修化危为机。当“全国特等奖”的获奖名单在大屏上最终定格,姚凌志、向朝艳、蔡杰超三人瞬间红了眼眶,紧紧相拥。

获奖之后,团队脚步却不曾停歇。姚凌志计划继续迭代装置:“提升算法复杂环境泛化能力,让它更实用”;向朝艳想申请专利、写论文:“把成果沉淀下来,希望能为智能垃圾分类领域献力”;蔡杰超的想法更接地气:“想把我们的备赛经验分享出去,吸引更多同学加入智能制造和学科竞赛的队伍”。即将毕业的姚凌志也更坚定了未来的方向:“以后想在智能制造与AI交叉领域深耕,做有社会价值的技术,让科技真正服务生活。”

从秋日实验室的星火初燃,到八月赛场的荣光绽放,姚凌志、向朝艳、蔡杰超三人组成的团队,将跨学科的智慧拧成绳,把不懈的努力磨成剑,用从容的勇气破除万难,书写了我校工程学子鲜活生动的成长故事。这段故事里,有青春热血、协作温暖,更有创新力量——这份力量会穿透时光,激励我校更多学子循着科技创新的方向坚定前行,把书本里的知识、实践中的思考,变成笔下的答卷、手中的成果,书写青春与科创交织的精彩华章。



上一条: 1747-3-2
下一条: 1747-2-7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