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芮
烽火回响
八十年前,那声穿透云霄的胜利号角,终于让横行的黑暗轴心轰然倒塌。那场仗打得太苦了,千万人带着中华民族那股不服输的劲儿,把命填了进去。如今硝烟早散了,可那些历史就像老树根,在土里悄悄盘着,一丁点儿动静,就能觉出那场席卷世界的风暴,其实从没真正走远过。
回头看看当年的烽火,多少人就那么在血里火里站着,没倒下。1938年的春天,台儿庄的城墙被炮轰得哆嗦个不停。城里城外搅成一锅粥,断墙碎砖堆里,每寸土地都浸着战士的血。有处墙炸裂了个大口子,后面藏着个年轻兵,血从他腰上的伤口里咕嘟咕嘟地冒着,但他不管不顾,把最后几发子弹往弹仓里塞。眼睛越过漫天烟,瞅着城外远处滚过来的烟尘,那是援军。他嘴里念叨着:“再撑会儿,援军就到了……”最后一下扣扳机的力气用完,脑袋就那么垂下去,再也没抬起来。
台儿庄的砖记得这些。战士们是凭着肉身,挡着侵略者的钢铁家伙,用命给后面的人筑了道墙。那墙,是多少人命堆起来的,想跨过去?难。现在摸那些带弹孔的墙,像还能听见声音一样,说着当年的人是凭着多大的劲儿,才在炮林弹雨里站直了。
往北边的白山黑水那儿去,杨靖宇将军带着队伍,在零下四十度的雪窝里跟敌人耗。天寒地冻,又被围得死死的,最后在濛江的雪林里没了退路。敌人剖开他的肚子时,也被那景象惊住:胃里哪有什么能叫食物的东西?只有嚼得半烂的草根,带刺的树皮,还有撕得碎碎的棉絮,混着些说不清的碎屑。将军是靠什么撑到最后?是心里那团火,为了民族的火,在冰天雪地里烧得旺旺的。那肚子里的草根棉絮,比任何控诉都狠,就像黑夜里点着的灯,明晃晃地说:咱中国人,不服!
更让人心里发颤的,是那些没留下名的父老乡亲。村里的人们,推着吱呀作响的独轮车,车辙印在泥地里歪歪扭扭,却硬生生碾出了胜利之道;有人把家里的门板卸下来当担架,在枪林弹雨下抬着伤员,血顺着门板缝往下滴,但也没见谁松手;还有人在日本人的眼皮子底下传情报,揣着纸条的手心里全是汗,一步一挪地,把信送到地方。他们织成了一张网,把前线的士兵稳稳托住。正是这些平凡而不普通的人们撑着,我们民族的腰杆才能在最要命的时候挺得那么直。
这些在火里炼过的魂,凑在一起,就成了我们民族的一块碑。不是立在那儿冷冰冰的,是热乎的,带着血带着泪的。是瞧见敌人敢往上冲的“这事儿我得管”;是陷在绝路上也不低头的“宁折不弯”;是国要没了的时候,老百姓们你一点光我一点亮,凑成照亮黑夜里的一大片星河。这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道理,是真真切切从血里泪里熬出来的精魂。
八十年,英雄们用生命守护着的和平,早就在我们脚底下扎了根。可这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每代人都得悉心护着的宝贝。而观现在,世界上仍有地区在遭受战争的折磨,久久不能听见和平的钟声,这时就该回头看看,看看当年的苦,牢牢记着当年的苦。
那些从烽火里的红色血液,如今依然在我们中华儿女的身体里流淌着。看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对着仪器熬通宵、跟技术较劲的时候,那股不撒手的韧劲,不就是是台儿庄的兵?田埂上,农技专家蹲在地里帮着种庄稼,为村里盘算的时候,那股实在的精神,不就是杨靖宇将军心里的那份信念?
历史不会睡着。只要静下心来听,八十年前的喊声,能穿过那么多年的雾,直钻到心里来。先烈们用命刻下的记号,早早就烙印在我们向前的路上了。那记号是什么?是台儿庄那位战士最后望向援军的眼神,是杨靖宇将军肚子里那些草根的韧劲儿,是老百姓推独轮车时,汗珠子砸在地上的闷响……
记着他们,就是记着我们自己是从哪儿来的;把那股劲儿传下去,才能护着和平,才能往前闯。这条路是血和火铺的,也是盼头撑着的。每代人都在修一口叫“和平”的老钟,得用那股韧劲儿当作锤,用心里的信念作声,敲一下,响一声,在时光里荡着,一直响下去。
(作者系数学与统计学院2023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