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柯夫 通讯员 蔡颂 张永涛 长沙报道
“汤老师,有你的信。”1985年夏天,刚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来到郴州某学校任教的汤素兰接过邮件,小心翼翼拆开包装,原来是最新一期的《小溪流》杂志。她迫不及待地翻开,上面看到自己写的文章《两条小溪流》,对此感到狂喜不已。
“如果我当年没有收到那本刊物,可能不会选择创作这条路,也就没有现在的我。”12月22日,岳麓山下的湖南师大文学院一间会议室内,文学院教授、著名作家汤素兰回忆起多年前的那一幕感慨道。
文章发表时,她刚好毕业,杂志社按原地址将样刊寄到了学校。她说:“其实老师们可以置之不理,学校通过各种方法打听到我工作所在地,把刊物邮寄到我的手上。”
汤素兰、文学院长郑贤章等教师是湖南师大“世承人才计划”优秀人才。湖南师大在面向海内外吸纳优秀人才的同时,推出以学校首任校长廖世承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世承人才计划”,主要为培育校内优秀人才。
采取分层次培育的形式,重点培育校内学科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青年优秀人才四个层次。学校每年遴选一次“世承人才计划”人选,对入选者采取聘期考核、动态管理。
宽松的环境下她创作热情有增无减
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后,汤素兰成为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一名编辑,并逐渐成长为国家一级作家。2007年,她萌生了去高校教书的念头,当时浙江省有多所高校有意邀请她过去。
学校领导得知后,立刻向汤素兰抛出了橄榄枝。引进过程中,学校领导当时主动协调她的教师职称评审,等她一进学校时就是教授职称。
汤素兰说,现在提倡人才评价“破五唯”(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等倾向。事实上,在湖南师大,一直将“能干事,敢干事,干成事”作为人才评价与使用的标准。
文学院每年学科经费100万元,文学院院长郑贤章教授主动找到汤素兰,一次性拿出50万元支持她成立创意写作中心。郑贤章说:“一个没有作家的文学院是不完整的,学校、学院能做的就是全力给老师们赋能,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对于汤素兰这样以创作为主的老师,学校为她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从不对她提论文发表的硬性要求,也从不安排她做杂事。正是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汤素兰的创作热情有增无减,先后创作了《奇迹花园》《阿莲》《犇向绿心》《南村传奇》等一系列作品。其中《奇迹花园》获得第二届张天翼儿童文学奖特别荣誉奖、第八届全国儿童文学奖;《阿莲》获得2017年度“中国好书”、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18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图书(文字)奖;《南村传奇》获得湖南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犇向绿心》入选了中国版协发布的47种生命教育书单。
每逢节日校长会亲自给老师写贺卡
在汤素兰的倡导下,文学院于2019年9月设立“写作与演说”创新班,向全校所有热爱写作的学生敞开大门,培养具有虚构类作品写作能力、非虚构作品写作能力,在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演艺、数字动漫等文化产业领域具有原创力和创造性,并具有较强的演讲与表达能力的人才。创新班按照1∶3的比例为学生配备导师,导师团队由学者与作家构成,在创新班担任教学工作的著名作家有韩少功、王跃文、谢宗玉、纪红建、沈念、郑小驴、邓湘子、草树等。
今年9月22日,文学院在沃园生态农场建立了“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创意写作基地”。创新班学生以农场为童话写作基地,创作出3部童话,2021年初将在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12月10日,汤素兰领衔的“湖南师范大学创意写作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被认定为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预计在未来两到三年,创新班的创作将会进入喷薄期,一批“00后”作家的代表人物也将从中产生。
更让汤素兰记忆犹新的是,每逢重要节日,学校党委书记蒋洪新、校长刘起军都会亲自手写贺卡送给学校老师,学校的重要仪式也会邀请高层次人才代表C位出场,“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是莫大的温暖与肯定”。
行政管理人员第一时间提供帮助
与汤素兰不同,文学院院长郑贤章从求学到工作,都是在湖南师大,对师大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着一份特别的情感。
“说实话,中间好几次有过离开的机会包括北大在内的多所高校向我伸出了橄榄枝。”郑贤章说,之所以没走,一方面是对于母校的这份情义,再就是导师蒋冀骋对我成长的关爱。最重要的是湖南师大文学院的平台非常好,学术氛围浓厚。
郑贤章说,对于很多在师大一路成长起来的老师来说,2016年推出的“世承人才计划”,无异于一股“春风”吹到了老师的心里。之前,很多教授一年工资收入到手10多万元,通过进入“世承人才计划”,最高档仅绩效津贴就有30多万元。
与有些单位的用人理念不同,湖南师大坚持两条腿走路,对于本校成长培育的优秀教师也给足政策,给好平台。“无论是引进的优秀人才,还是内部培育成长的老师,学校都是‘一碗水端平’。”郑贤章介绍,通过“世承人才计划”进行内部教师培育,一方面请文学界名家名师来校进行讲学讲座,另一方面是派遣教师去其他学校进行学术交流,加快教师成长的速度。
通过一系列的讲座与交流,文学院的教师团队不断壮大,特别是45岁以内的年轻教授越来越多,有的教师在内培过程中受益匪浅,特别是很多年轻教师进入到了“世承人才计划”中,得到了更好的肯定与保障,让他们能更好地投身于学术研究中。
“好的政策,到了学院这个层级就是落实好,执行好,让政策有温度更有力度。”郑贤章认为,自己身为院长,实际上就是一名服务者,就有义务用心用情地为他的教师团队做好服务。对于教师在教学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学院可以帮助解决的,行政管理人员会在第一时间提供帮助。对于超出学院解决能力范围的问题,学院也会尽力地为他们进行呼吁,向学校反映和争取,寻求解决办法。通过这些方式使得老师感到文学院是一个温暖的大集体,有着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文学院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湖南师范大学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群“语言与文化”的支撑学科,近5年来,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新增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1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新增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7项、重点项目4项,一般项目20余项;新增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10余项;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长江学者2人等。
原文链接:http://epaper.xxcb.cn/xxcba/html/2020-12/28/content_3040804.htm
编辑:廖依扬
责编:张永涛 马铁泉
审核:蔡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