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今天是:

【红网】谭卫华 桂芊惠: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红网 作者:谭卫华 桂芊惠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2日 09:52 点击:

图片1.jpg

图片4.jpg

图片3.jpg

□谭卫华 桂芊惠(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为现代城市与乡村的文化地标,是承载着文化传承、创新与社会融合功能的新型场所,其不仅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更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以教育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内涵丰富,具有人文性、公益性、互动性和包容性等特点,既可以是现代化的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也可以是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特色的文化广场、文化礼堂、书吧等,通过独特的建筑设计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公众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与心灵滋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它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连接各民族情感的纽带,也是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活力源泉。馆校合作,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实践路径和载体。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长沙)”嵌入雨花非遗馆的“嵌入式”模式,依托现有场馆,融合湖南故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科学布局、资源整合、品质提升与服务创新,打造多元化、艺术化、智慧化的服务场景,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增强了民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强化了“五个认同”的实践,强化教育功能,寓教于乐,展现多元文化的交织魅力,成为中小学研学的重要基地和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基地。同时,馆校共建模式,通过盘活场馆,实现资源共享与服务,加强公共文化空间教育职能,丰富学校教学内容与实践体验,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实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满足民众的实践需求,以文化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高大上的博物馆展览馆与图书馆,以分馆和书吧的形式建于社区中,让阅读成为茶余饭后的日常消遣,构筑社区交流的新高地。通过宣传、主题活动等,结合展览、讲座等形式,促进民族文化传播与交流,增强居民间相互理解和尊重。在此新型空间内,个体发展与社区发展交织,实现了现实生活与共同体精神的双重融合,进一步强化了民族认同与归属感。作为基层思想文化新阵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向基层宣传践行党的科学理论、重大举措等,传播党的声音、培育文明新风,传承优秀文化,解决基层文明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通基层服务“最后一公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长沙湘贸社区,打造“民族情·中国梦”主题文化墙、“红石榴之家”等公共文化空间,社区各民族实现了交往交流交融。社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层实践,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缩影。

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实现民众的美好生活,以发展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托文化,打造民族文化特色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历史文化街区,为居民休闲、素养提升及旅游发展提供新空间,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位于长沙市开福区的潮宗街,以其古朴的麻石路面、丰富的历史文化建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特点,成为长沙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势在于保留了老长沙的风情和韵味,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成为游客感受长沙市井文化和历史变迁的重要场所,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异彩。同时,打造智慧化、个性化、便捷化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旅服务驿站,作为旅游活动的集散地,驿站汇聚了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游客,通过提供一站式旅游服务,提升了游客旅游体验,成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契机与平台。古老的文化底蕴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街区与驿站通过多元化的形式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展示窗口,共同传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内涵。

原文链接:https://moment.rednet.cn/pc/content/646855/55/14440790.html



上一条: 【潇湘晨报】很会的我们|“认真做戏,精诚做人”,在楚魂体验戏剧人生
下一条: 【新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关工委调研组到我县调研乡村振兴、基础教育情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