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 蒋国海
当前,我国乡村基层治理工作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治理活力不足、效能不高等问题。推动乡村基层治理实现提质增效,必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正确处理好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之间的关系,持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全面深化乡村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乡村基层治理涉及面广、环节众多,是一项系统工程。解决乡村基层治理中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强等问题,需要在体系化建设上下功夫。坚持党建引领乡村基层治理建设。加强党对乡村基层治理的领导,统筹农村、企业等基层党组织建设,将党建贯穿乡村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全领域,把党的基层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实际效能。坚持直击矛盾解决问题。对困扰基层发展、阻碍民生福祉的“老大难”问题做到经常抓、反复抓、持久抓,将群众“诉求清单”转化为干部“任务清单”,更好地为民办实事、求实效,让人民成为评价工作成效的主体,让党员干部接受人民群众的“阅卷”。切实减轻乡村基层治理工作负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持续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出部署,明确提出要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随后,中办、国办出台《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制定出台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理顺基层治理中的部门关系、区域关系、层级关系、权责关系,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鲜明导向,才能引导和激励广大基层干部主动开拓进取、真抓实干。
全面创新乡村基层治理智慧服务手段。眼下,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创新智慧服务方式已成为推进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趋势。为解决乡村基层治理中数字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的问题,利用好数字化、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升乡村基层治理智能化水平,是应有之义。推动乡村综治中心“一网统管”。打通基层治理经脉,建成乡村标准化、科技化综治中心,运用数字技术合理调配乡村基层治理资源、拓展乡村基层治理路径,真正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形成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推动乡村政务服务“一键办理”。依托当地“指尖办”“掌上办”“智慧办”等政务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一站导询、一站服务、一站纾困”式全流程、全覆盖服务,激发乡村基层治理行为的弹性和灵活性,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良好局面,让基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便捷。推动乡村矛盾纠纷“一站化解”。构建线上矛盾化解平台,通过技术赋能,切实提升对基层社会矛盾和风险的预测、预警、处置能力,综合运用法律、规则、乡约等多种手段,将过去的“要我服务”转变为“常牵挂、想在先、做在前”的主动式“我要服务”,及时受理民生服务诉求,排查处理矛盾隐患,让农民成为乡村基层治理、乡村全面振兴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全面丰富乡村基层治理形式。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改变形式单一、方法生硬的管理方式,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在自治、法治、德治等方面同时发力,才能在以文化人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通过自治激发乡村活力促和谐。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推进村规民约建设,因地制宜移风易俗,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促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通过德治培育文明促善治。持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之中、融入思想道德建设之中、融入群众文化活动之中,教育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使群众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引导基层干部崇德修身作表率,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发挥其在乡村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法治规范行为促稳定。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法治、接受法治;创新法治宣传方式,将法治元素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中,推动守法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机制,充分发挥文化的熏陶、教化、凝聚作用,以及人民调解室的功用,引导群众通过非诉讼方式化解矛盾纠纷,把问题解决在群众家门口。
【作者单位:长沙市委党校、湖南师范大学。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课题“党员干部政治担当的现状调查和长效机制研究——以湖南省为例”(XSP2023FXZ017)阶段性成果】
原文链接:https://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24-11/12/content_17113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