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

【光明时评】巩固教学中心地位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罗咸辉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0日 20:42 点击:

【光明时评】

作者:罗咸辉(湖南工业大学副研究员)

近期,清华大学启动思政课教师评聘改革,制定通过专门聘任管理办法,在思政课教师聘任标准中更加重视教学和教学研究,着力扭转过去“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导向。一段时间以来,面对新时代本科教育新形势新目标新要求,各地高校改革动作频密,持续从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入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是高校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也是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生动局面的必然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是应有之义。

近年来,高校不断强化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毋庸讳言,在一些高校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倾向,教育教学难以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安排和课程内容也都有进一步提升和优化的空间。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巩固教学中心地位,加强教育教学工作,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比如,加大教育教学业绩考评和奖励力度,以评价为牵引,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教学工作、潜心教学。在这方面,已有不少高校有所行动,对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进行奖励表彰。浙江大学设立了“永平奖教金”,每两年评选一次,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奖者每人获颁奖金100万元人民币。武汉大学设立了“本科优秀教学业绩奖”,该奖项用于奖励在本科(含研究生基础课)教学一线工作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

引导教师投入教学,打破“唯论文”的评价导向,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也是重要方向。坚持分类指导与分层评价相结合,根据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岗位教师的职责特点,分类分层分学科设置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中,探索把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作为同等重要依据,引导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均衡发展,鼓励年长教师和教授积极投入本科教学,让用心上好课的教师被看见、不被辜负。

课堂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适配度,除了在课堂上发力外,功夫还要下在课外。近年来,不少高校加强研究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适配机制、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等,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对社会经济变革提出的人才需求给予及时反馈。在此基础上,还需面向产业需求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以学科前沿、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成果更新教学内容。此外,破解“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养成”现象,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落实落细“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把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基层和生产研发管理一线,强化实践育人的效果。汇聚各类社会资源、拓展育人空间,支持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共同助力人才培养量质提升。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0日 03版)

原文链接:https://news.gmw.cn/2025-05/20/content_38034660.htm



上一条: 大连理工大学:年轻双手传承古老技艺
下一条: 【光明论坛】学科交叉融合:智能时代的教育新生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