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今天是:

【湖南师大2024年“读懂中国”主题征文活动】

“禾下乘凉”不再是梦

——记“巨型稻”研发专家夏新界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新闻网 作者:李承玥 金雪儿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08日 16:05 点击: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曾畅想:“我有一个梦,梦见我们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我看着好高兴,坐到稻穗下乘凉。”这个梦想,是袁院士生前的牵挂。2024年4月,在夏新界教授报告会现场,我们有幸见识到了这种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的“巨型稻”。在夏教授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如今“禾下乘凉”不再是梦想了。

乡土初心,有幸结识袁隆平老师

夏新界教授是地道的“湘伢子”,他1959年12月出生于安化山区,后随家人来到洞庭湖区。父辈们初春在寒冷刺骨的水田里插秧,夏日炎炎在稻田里抢种抢收的艰辛场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默默许下心愿:以后要发明一种不必弯腰插秧、割禾的稻子,让种田人不再辛苦。”

夏教授1981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从此走上生物与农业研究之路。有一次帮导师采集杂交水稻的研究材料,他住在农科院招待所,隔壁正巧住着袁隆平老师。“袁老师一谈起水稻就眼中泛光,一开始交流就滔滔不绝。”夏教授深情地回忆与袁老师的那场偶遇,从那时起,袁老师对水稻研究的专注深深吸引着他,他与袁老师一直保持着联系。本科毕业后,他先后取得北京师范大学植物学硕士,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分子遗传学博士学位,从事生物科学博士后研究。每次回国探亲,他都要去家乡看看稻田,摸摸水稻,和乡亲们聊聊水稻种植。此时的他,心系的已不仅仅是洞庭湖区,更是中国大江南北所有稻作农业区,他的“乡土”概念已延绵展开。

科研报国,精心培育巨型水稻

在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支持之下,2007年夏新界教授放弃在美国的油菜、玉米等作物研究工作,回国从事水稻研究事业。当问及他为什么研究“巨型稻”时,夏教授表示,自己从小对水稻情有独钟,更重要的是国家粮食安全问题。要想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水稻产量的提高和质量保证是重要基础。近几十年来,我国水稻产量,就其收获指数(单位面积上稻谷的重量除以全部水稻干物质的重量)而言,已达到了植物生理学家认为的上限。要想进一步提高产量,就只能让“小树”变“大树”,增加稻谷的生长面积,这也是袁隆平院士“禾下乘凉梦”之意义所在。

回国后,夏教授接受袁院士邀请,担任超级杂交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首席科学家。“那时我们团队一边做袁老师的杂交稻研究,一边做巨型稻的研发”,2016年11月,当袁院士第一次看到巨型稻试种成功后,连连说道:“禾下乘凉梦有望实现了!”研发成功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为了摸索出一套合适的种植方案与品种审定标准,夏教授在全国各地试点种植以收集海量数据。不料突如其来的疫情,阻断了数据采集,使得大部分资料失去价值。他没有时间沮丧,重新起步,带领团队在全国20多个省市布局了300多个示范试点,扎扎实实开启新一轮的试种与数据收集工作。

上天不负有心人,巨型稻被评选为201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开创了杂交水稻新篇章!2018年,巨型稻入选参加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成果展,并作为国家博物馆长期陈列品以供展示。巨型稻株高1.8-2.2米,较普通水稻高出1米左右,单位面积生物量可达40吨/公顷,为现有水稻的1.5倍以上。它根深茎粗,生命力顽强,为发展禾下经济提供便利,实现了稻鱼共生、稻蛙共生等。水田、旱地、盐碱地、海边滩涂都可生长。可直接播种,不必育秧插田,收割时不用弯腰,夏教授儿时的愿望变为了现实。

根植大地,方能枝繁叶茂

曾经,在袁隆平院士的引领下,夏新界教授走上了水稻研究之路,为中国农业研究事业添砖加瓦;如今,夏教授也以同样方式悉心培养年轻的科研力量。

2024年,夏教授再次回到湖南师大,为学子们作报告,面对面地与同学们交流。夏教授满怀深情地说道:巨型稻之所以能长这么高,是因为根系发达,深植于泥土中。而科研工作者也应当如巨型稻一般,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方能根深叶茂。

从“我与水稻之缘”到“巨型稻的研发”,夏教授的求学之旅和科研经历让我们听得入迷。当同学们问及在学习和科研中遇到“解不开”的难题应当如何面对时,夏教授坦言,科研路上,遭遇困难和挫折是家常便饭,而最重要的是对待困难的态度。“认准方向,坚持不懈”是他切身的体会,也是对学生殷切的嘱托。他鼓励同学们抱着“再试试”的心态,尝试突破眼前难关,争取“柳暗花明又一村”。夏教授踏踏实实做巨型稻研究,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才有了如今“枝叶繁茂”的科研成就。我们青年一代,当深耕专业知识,扎根祖国大地,方能长成一颗“巨型稻”。

对于夏教授而言,巨型稻事业是他的根基和梦想。“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位令人敬佩的巨型稻专家,倾尽汗水与智慧,细心呵护着每一株禾苗。他的选择,既是对科研工作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也是对袁隆平院士最好的回报。他的事迹如同田野上的微风,带着淡淡的稻香,吹拂过我们的心田,在我们的心中播种下了一颗颗种子。未来,这些小小的种子,也必将成长为一株株身形挺拔、不畏风吹雨打、能够造福人民的“巨型稻”!

编辑:黄依依



上一条: 【湖南师大2024年“读懂中国”主题征文活动】来自连云山的答卷——记全国优秀教师戴端全
下一条: 【湖南师大2024年“读懂中国”主题征文活动】永葆那一抹鲜艳的红——记湖南省“最美老干部”钟大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