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今天是:

【湖南日报】精准发力,促进新业态群体就业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陈婧 刘洋阳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17日 12:55 点击:

导读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日前召开的湖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围绕打造“三个高地”抓人才引进和培育,把创新创业氛围搞得更浓厚一些。

2021年,如何在创新创业创造中奋力向前?《湖南日报》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陈婧 刘洋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就业作为“六保”“六稳”工作首位,是民生之根本,应始终被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

近年来,电商网购、线上服务、平台配送等新业态迅猛发展,为就业拓展了新空间,新业态从业人员数量不断上升。与此同时,新业态群体的就业仍面临一些限制,就业服务和保障还存在不足。为促进新业态领域充分、高质量就业,应进一步优化就业服务与保障。

精准施策,持续扩大岗位供给

新业态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岗位,有助于吸纳传统产业溢出的劳动力,但目前就业市场仍存在岗位供不应求问题,应持续推动新业态创造新岗位,带动和扩大就业。

鼓励新业态企业增岗拓岗。出台面向新业态企业的扶持政策,加大援企稳岗和吸纳就业的补贴力度,鼓励企业不断开发更多高质量新岗位。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更多充满活力、持续稳定经营的市场主体,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以带动关联岗位增加。

鼓励新业态群体自主创业创岗。通过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简化审批程序、优化服务等措施支持新业态群体自主创业。扩大创业云平台应用,推动创业服务进社区,通过宣传政策、举办创业经验分享活动、开展一对一指导等方式引导新业态群体创新创业。

精准匹配,促进供需资源对接

新业态企业与劳动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就业供需资源错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构建就业信息资源整合体系,为新业态企业和就业群体提供更有效的信息对接渠道。

搭建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收集新业态企业和劳动者信息,建立用户数据库,实时监测新职业开发和新求职意向。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动态发布相关信息,打破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信息壁垒。

建立人岗精准匹配系统。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智能技术手段,全面赋能企业招工与劳动者就业工作。建立“互联网+就业”平台,结合“湘就业”等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设立新业态群体就业模块,分析企业人才培养和用工情况,并根据新业态就业者的求职意向、职业技能、地理位置等信息进行匹配并双向推送,促进人岗精准对接。

完善就业动态监测机制。基于大数据平台建立“跟踪服务网”,实时记录、监测、反馈新业态群体就业和岗位变动情况。完善失业预警监测机制,及时帮助失业者匹配到合适岗位,实现再就业。

精准培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

新业态背景下,传统劳动力市场培养出来的人才,与新职业之间还存在不相适应问题,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为此,应强化新业态群体的技能培训,实现劳动力顺利平稳转移。

健全技能培训机制。联动政府、企业、学校和社区等多元主体,搭建全省统一的新业态群体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平台。对接“湖南技能人才振兴工程”,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新业态群体职业素养、就业创业技能、岗位技术技能为主要目标的培训机制。

优化技能培训服务。充分运用智能技术,研判和分析就业新形势,多维度探讨新业态背景下的技能培训方向,量身定制培训内容与方式,提升新业态劳动者技能与岗位的适配性,推动其朝着职业化、技术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创新技能培训形式。完善线上线下多渠道培训方式,丰富数字培训资源,提升培训便利度。通过举办技能大赛活动实现以赛促学,结合“湘技湘能”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行三湘、能创未来”技能竞赛两大品牌行动,推进新业态群体职业技能培训。建立新业态群体职业技能培训电子档案,实现各地区、各部门联通共享,便于相关主体实时查询,为就业者提供帮助与便利。

精准保障,强化劳动权益保护

维护新业态群体劳动权益,是促进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完善适应新就业形势的相关权益保障机制。

规范新业态企业的劳动用工。研究制定适合新就业形态发展的用工规则,明确企业与劳动者的权利义务,统筹协调好双方利益。强化新业态企业用工履责监管,构建多元共治的监管格局,督促企业落实好保障新业态群体工资报酬、休息休假、职业健康等基本权益的主体责任。

建立适应新业态的社保制度。推动社保制度改革,优化缴费和参保模式,将新业态就业群体纳入其中,探索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保体系。加快构建社保信息大平台,实现跨地区跨部门信息共享、业务共联,为新业态就业群体参保及转移接续提供便利。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opinion.voc.com.cn/article/202101/202101070821519098.html



上一条: 【红网】专家评两会|陆福兴:乡村振兴是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重头戏
下一条: 【华声在线】以人才有序流动促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