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时指出,“要深化人文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大格局”“要稳妥开展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合作,培育合作新增长点”。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要扩大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更多“湘”字号文化产品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湖南篇;要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建设数字湖南、数字政府、数字社会,让数字文明造福全省人民。
加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传承丝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开放格局中,湖南作为内陆腹地,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地带,也是人文交流的重要枢纽。近年来,湖湘文化“走出去”活动影响广泛,“湘”字号文化产品享誉海外。与此同时,湖南对外人文交流工作还存在思维较为传统、手段相对单一、资源整合不充分等短板。当前,我省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建设和湖南发展的各项指示精神,充分运用数字化思维和手段,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大格局中贡献湖南力量。
——推动数字化资源互联互通,全面优化人文交流平台。
人文交流要达成良好效果,关键在于创立交流平台并保障其运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恰恰为人文交流提供了坚实的硬件保障。我省应注重推动数字化资源互联互通,全面优化人文交流平台。
一是树立统筹兼顾的系统发展思维,在用好用足数字湖南建设前期成果的基础上,以加快文化强省建设为契机,打通因行业差异、所有权归属等问题导致的数字化资源“断头路”;二是秉持融合化、体系化资源保障思路,在全面实现数字化人文交流资源互联互通基础上,对原有人文交流平台进行系统优化。优化过程中,既要考虑到教育、科学、文化、旅游等不同领域的差异化特征,更要将它们全面纳入“湖湘文化”这一母体品牌下进行有机整合;三是坚持数字化的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最大限度挖掘数字资源的经济效益。当来自更多行业的数字化资源得到系统整合和传播时,人文交流平台的数字化倍增效应就能得到进一步彰显。
——总结数字化信息传受规律,积极创新人文交流方式。
青年是人文交流的重要目标群体,数字时代的青年群体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行为方式都具有诸多新特点,应针对这一新形势总结数字化信息传播规律,积极创新人文交流方式。
一是总结数字化时代信息传受规律,让人文交流发生在尊重和理解基础之上,切实保障人文交流效果;二是着眼于海外青年受众群体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潮流的心理和行为特性,着力创新人文交流形式,不将人文交流限定为传统的座谈沟通、现场表演、短期展览等常规化方式;三是全面激发湖湘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引进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高新数字技术,让湖湘文化以更直接、更生动的方式跃然屏上,通过更为便捷的数字化传播载体实现湖湘文化对受众的长期浸润。比如湖南省博物馆在文博数字化发展方面进行积极尝试,持续探索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文化交流方式创新,发行“朱地彩绘棺”等文物的数字藏品赢得了良好社会反响。类似的交流方式创新,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中必将拥有更广阔运用空间。
——运用数字化信息挖掘技术,精细打磨人文交流内容。
数字化背景下,个体的教育背景、文化喜好、信息接触方式等与人文交流密切相关的变量信息都会留下各种各样的“数字脚印”,并且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等客观障碍。为此,可充分运用数字化信息挖掘技术,精细打磨人文交流内容。
一是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信息挖掘技术,深度把握交流对象在交流主题和风格等方面的习惯和偏好,精准描绘交流对象“用户画像”,让人文交流活动有的放矢、有依有据;二是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挖掘技术直达个体的优势,广泛收集并分析各层次群体的需求特征,让人文交流内容的打磨真正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三是补足传统人文交流情境中只能自上而下敲定内容主题的不足,全方位聆听普通民众心声,筛选出更多海内外民众喜闻乐见的人文交流主题,确保引发广泛共鸣;四是秉持“交流不止、打磨不停”的开放性人文交流思路,围绕湖湘人文特色、顺应网络传播规律、重视交流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交流内容,实现湖湘人文资源的高效化、聚合化传播。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传播与现代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www.hunantoday.cn/article/202112/202112090645454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