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今天是:

【新湖南】周雯 李超民:优化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助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来源:新湖南 作者:周雯 李超民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07日 16:54 点击: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湖南仍面临科技领军人才总量偏少、科创人才需求与培养供给矛盾突出等问题。各高校、中学、科研机构等育人主体应进一步探索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和工作机制,大力提升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质量。

锚定“三高四新”,找准目标定位。我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启动于2009年。其后,《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育部关于2019-2021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等重要文件陆续出台,强调通过科学选才鉴才、创新教学方式、强化使命驱动、提升综合素养、深化国际合作等方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我省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应紧跟国家基础学科人才规划、锚定“三高四新”战略目标,找准育人定位。一方面,融入世情、国情、省情教育,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人才。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世界科技形势、国家战略、学科前沿、区域“三高四新”目标,拥有大格局、大胸怀、大志向。另一方面,聚焦全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等需求,将现实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锻炼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辩证思维、探索创新意识,以拔尖人才培养增强重大科技创新的智力源头供给。

优化选育环节,创新工作机制。一是创新基础学科拔尖人才选拔机制。组织专家开发拔尖人才筛选技术和评价标准,探索基础学科英才早期发现与选拔机制。比如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等,积极组织全国性中学生基础学科竞赛,发现真正对基础学科有志趣、有潜能的“优秀苗种”。二是优化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大二开始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相关专业。实施基础学科“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本科阶段着重夯实基础学科素养,研究生阶段依托我省“三区两山两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平台投身学科前沿、系统提升科研素养。引进国际优质师资,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探索“小班制”“导师制”“书院制”等育人模式,尝试由院士领衔特色班、智能机器人班、未来技术拔尖班等,着力提升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改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评价机制。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契机,探索建立符合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特点的评价体系,着力破除唯绩点、唯论文的狭隘倾向,重点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知识能力、心理素质与道德品质”,实行动态考核、精准培养、科学分流,做好拔尖人才评价诊断和个性化发展规划,可适当延长项目成效评价周期,为拔尖创新人才建立更多元、更为开放的成才“绿色通道”。

搭建合作平台,助力协同育才。一是树立系统化思维,加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全方位支持。建强湖南“四大实验室”“四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多元主体深度合作的基础研究创新平台,促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产业发展精准对接;积极推进我省高校与国内科技高地合作,加快构建城市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联盟,推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进一步开放共享,将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嵌扣于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二是树立整体性思维,探索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大中小学贯通式培育。中小学应从知识灌输向潜能开发转变,对优秀学生进行鉴别和个性化引导;高校与中学应加强人才共育基地建设,高校提前介入培养过程,使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资源和理念渗透到中小学教育阶段,引导优秀中学生近距离感知学术氛围,激发其科研兴趣,针对拔尖人才的天赋才能进行专业化培养。三是推进学科协同发展,创新交叉学科培养机制。将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学科知识有效共享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超前布局一批具有长期性、创新性、突破性的基础学科协同建设项目,大力推动高校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与基础学科融合发展;探索建立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中心或省级基础研究专家委员会,推进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跨学科课程体系、跨学科教学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方式等的创新研究,为多学科交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理论指导。

(作者均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h5cgi.voc.com.cn/hnrbdzb/#/detail?kid=1675253



上一条: 【新湖南】刘茂松:关于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初步研究①
下一条: 【光明日报】布特:以新质生产力助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