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国·教育笔谈】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6个方面,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其中,“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家精神内核与表征的统一,深刻把握其价值意蕴、时代要求、实践路径,对建设教育强国、培养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价值意蕴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出自南朝宋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意思是说言行足以为士人的法则、举世的示范。
将“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凝练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赓续。从“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到“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再到“师者,人之模范也,无德者无以为师”,从孔子、韩愈、朱熹、王阳明,到陶行知、蔡元培,再到“人民教育家”于漪、卫兴华、高铭暄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精神血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一脉相承、历久弥新。
将“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凝练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强国先强教,强教先强师,强师先兴德。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首要标准是师德高尚。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师德高尚的核心品质。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就谈不上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强国建设就失去了力量依存。
将“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凝练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重要内容,还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支撑。立德树人,关键在教师,首要在立德。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保障。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之昭昭?只有广大教师锚定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师德航标,时时以身作则、处处为人师表,才能立己达人,用模范言行引导学生明德向善、成人成才。
时代要求
道莫盛于趋时,德莫贵于日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要与时俱进。
信念坚定,政治过硬。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的人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师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新时代教师“言则”“行范”的第一标准是:必须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质过硬,必须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我国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依然任重道远。“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广大教师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始终坚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厚植家国观念、民族情怀,把服务党、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作为最高追求,躬耕教坛、甘于奉献,潜心育人、点亮未来,托举起中华民族“明天的太阳”。
师德高尚,学识扎实。“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既要讲学问,又要尊德性。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广博学识、扎实功底、勤奋精神和高超水平,更离不开老师的坚定信仰、高洁德行、深远情怀、律己品格、正直人格和优良作风。
实践路径
道德情操的养成是一个主客体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锤炼、陶冶,涵养化育。涵育道德情操既需要内在驱动,又需要外部助力,还需要环境浸润滋养;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涵养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应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内外兼修,砥砺身心。主体自觉是道德养成的根本。中国人历来强调“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认为“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只有广大教师克己修身、日新日进,才能涵养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正心修身,一方面要内修心性。主动对标教育家精神,抱持“国计已推肝胆许”的报国赤心,不为名利所惑、不为物欲所困,慎独自律、砥节砺行。另一方面,要外修言行。教育家加里宁说:“一个教师必须好好地检点自己,他应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于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到这样严格的监督。”要强化言传身教的行动自觉,铭记“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举手投足、一言一行“言思乃出、行详乃动”,敢于向消极低俗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陋习亮剑,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多方融通,陶铸德行。涵养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并不只是教师群体的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各方相向而行、贯通联动。政府层面,坚持思想铸魂、价值导向、党建引领,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素养;完善教师职业行为准则,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健全师德师风评价机制、荣誉激励机制;实施“固本强基”“清朗净化”“教育提升”“警钟长鸣”“典型赋能”行动等。学校层面,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严格招聘引进,严格落实师德第一标准考核评价,严格多方参与、客观公正的师德师风监督等。社会层面,加强师德师风监督,大力宣传师德标兵等先进典型,曝光师德失范行为,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等。近日,《光明日报》在专栏“人民需要这样的教育家”刊出卫兴华、黄大年、叶培大、钟敬文等教育名师德高身正、倾心育人的故事,对弘扬教育家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
刚柔并济,涵养生态。涵养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更需要良好师德师风教育生态的潜移默化和成风化人。树德务滋,除恶务本。要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推进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工作,严格落实从业禁止制度,以“零容忍”态度从严查处师德师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将严重违规者依法清除出教师队伍;强化师德师风评价考核结果运用,在教师职业发展、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科研和人才项目申报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制”,下大力气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维护好“森林”。花开无声,芬芳自来。要强化典型选树和正面宣传,通过影视剧、舞台剧、综艺栏目、文学作品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和网络直播、视频、音频VR等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讲好人民教育家、教书育人楷模的故事,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厚培师德师风“沃土”,使高尚情操深植人心,融入血脉灵魂。要加强对教师的关心关爱,坚持政治上引领、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千方百计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为广大教师安心、静心、舒心从教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王 辉,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4-04/16/nw.D110000gmrb_20240416_1-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