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肖震)2025年10月10日下午,我校举行以“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教学经验传承与青年教师成长”为主题的第223期教师教学思享会。
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系主任陈平以“道、法、术”为框架分享了其教学思悟。她表示教师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在教学中融入科学史与科研伦理,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针对生化课程知识体系庞大、机制抽象的特点,陈平还介绍了构建宏观框架、运用可视化工具、巧设比喻和优化双语教学等实用策略,表示要以科研反哺教学,用前沿成果激发课堂活力。最后,她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路径提出了建设性建议,鼓励青年教师持续学习,从学生的反馈与互动中汲取灵感,体悟教学相长的意义与育人之乐。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周建林回顾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发展历程,分享了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创新经验。他提出应在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以生活化语言增强亲和力,并通过多学科融合拓展学生视野,培养质疑与批判性思维。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曾雄智表示,教师的形象、语言表达与课堂表现力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他表示,教师应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兴趣,将知识与生化学科实际紧密结合,提升课堂吸引力与教学效果。
陈海燕作为青年教师代表分享了自己在课程设计与课后反思中的成长体会。她通过充分备课、优化课程设计、注重课后反思与学生反馈,不断提升课堂质量,她还结合参与教学竞赛的经历,阐述了如何在“以赛促教、以赛促研”的过程中,汲取前辈经验、融入创新理念,成为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宝贵契机。针对新教师普遍存在的焦虑,她建议应深入吃透教材、做好知识衔接,并强调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实现教学相长是关键。
在互动研讨环节,参会青年教师分享自身的教学成长经历及旁听骨干教师授课的体会。
生命科学学院教学副院长陈湘定表示,要进一步凝练教学成果,树立“既为科学家,又当教育家”的理想信念,坚守为国育人的初心与使命。他勉励教师们热爱教育事业,怀揣教育情怀,从内心真正喜爱学生,在教学中兼顾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校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徐孟亮表示,生物化学是基础性、核心性、重点性学科,具有独特的教学优势和学科特色。他表示,教师应在教学与科研之间保持平衡,推动教学内容与科研成果的有机结合。
教师教育学院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科科长廖志华表示,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重视教学的可视化与创新性,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学设计,勇于实践、探索创新,并以平和的心态在教学中不断成长。
生命科学学院部分教师以及部分研究生参加思享会。
编辑:谭伟静
责编:张尧钰
审核:马铁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