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菲平
拨开历史尘埃,清风满面扑来
——听郭世佑先生精彩讲座有感
最近,我和4位湖南师大校友与近300名听众在长沙博物馆聆听著名历史学教授郭世佑先生畅谈“近代湘籍人才的多样性与中国历史进程的复杂性”。讲座虽已过去,但是,现场的许多画面冲击了我的视觉神经,许多声音还在脑际盘桓,回味无穷。
郭教授的讲座名不虚传。他的视角新颖,内容充足,语言简练流畅,情感细腻自然。从形式到内容,无不呈现出他的温文儒雅,博学多才,率直阔达的大家风范。
有人说:“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在本次讲座里,郭教授以国家全局为视角,兼顾革命与建设两个维度,对连许多近代史研究者也很陌生的民国外交、教育、学术、文化等方面的顶级湘籍人才,用客观公正的历史叙事,将他们在各自领域的贡献展示在听众面前,干货满满。
对于绝大多数听众来说,绝大多数人物都是首次听到。针对有的书本说湖南没有“经济人才”,郭教授首先亮出用西方的经济学理论解答中国经济问题的“中国经济学教育奠基人”何廉和至今还在台湾学界与民众中享有“台湾经济之父”之称的尹仲容,进而介绍民国时期3位出色的湘籍外交官:中华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兼联合国远东经济委员会主席蒋廷黻、神机妙算的“日本通”王芃生、挺身营救犹太人的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还有民国时期三位中国近代史学科的拓荒者左舜生,李剑农与蒋廷黻(兼),还介绍辛勤育人的好几位教育家,包括明德中学创办人胡元倓,岳云中学创办人何炳麟,还有晚清学部尚书张百熙,民国政府教育总长范濂源,易培基,章士钊等,还有不畏强权,以个人力量从事新闻教育事业的时间最长、影响巨大的新闻教育家成舍我。在1948年被首批推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湖南人里,除了湖南师大的师生很熟悉的训诂学家杨树达之外,还有5位都在郭教授的视野中一一呈现,他们是:武汉大学的创办人之一、坚持留在大陆维护人民共和国法权的国际法学家与外交学家周鲠生,目录学与古文献泰斗余嘉锡,用西方哲学方法清理中国哲学的哲学家金岳霖,还有两位顶级科学家,即湘雅医学院老院长、消化医学的奠基者张孝骞,湘乡曾家的后代、率领西南联大学子冒险清理西康大凉山矿藏的化学家曾昭抡。治学严谨的郭教授还提醒我们:严格地说,“湘籍”首届院士只有5人,不是6人。如果按籍贯算,出生于长沙的金岳霖的祖籍是浙江诸暨,不能算湘籍;如果按出生地算,出生于河南商丘的余嘉锡不能算,如果是历史研究,还需要把标准统一。他还特别指出,“在81个首届院士里,湖南占5个,但浙江有20个,是湖南的4倍,我们没有必要骄傲。但我这样说,不等于说湖南不出人才,即便是蒋介石很看重的“黄埔三杰”,都是湖南人,蒋选拔身边的笔杆子时,也是喜欢用湖南人。”
绝大多数听众对以上人物中的绝大多数还是首次听说,郭教授就用一串反问句作为分析近代历史复杂性的过渡:对于这些 “国家级”的乡贤,后世读书人甚至多数历史研究者为什么都很陌生?还好意思说“惟楚有材”吗?我们该如何善待他们?
郭教授的追问掷地有声,他对民国湘籍文学家的勾画推出另一扇窗,对我的触动更大。他从大家都熟悉的沈从文、丁玲迅速转到只有搜索网络才知道的汉寿才子易君左,还有法国文学的翻译巨匠李青崖、李丹两兄弟,娓娓道来,让我的愧疚遽然加剧。李青崖、李丹原来就是我的湘阴前辈,郭教授竟然比我这个也有30多年高校教龄的外国语言文学教师更了解这一对译著兄弟,更能轻车熟路地把握他们的生命价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郭教授的答问环节也非常精彩。离讲座结束还有半个多小时,郭教授留出时间,鼓励家乡的听众提问,没想到这次提问的热情特别高涨,时间一再推延。
面对听众络绎不绝的问题,郭教授先是仔细倾听,然后快速回答,既不回避,也不遮掩。听众提出如何评价谭延闿等有争议的湘籍人物,郭教授认为;不管历史人物有多复杂,也不管反对者如何非议和丑化他,先要搞清楚他究竟为社会、为国家做过什么,做得怎么样,先从事实层面搞清楚,要根据角色分工的原则,先看看不同身份的历史人物应该做什么,做了什么,影响怎样,这是关键,至于怎么看,怎么评价,见仁见智,不必千篇一律;盖棺未必定论,争论不必争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革命的主体与任务不同,革命者的成长与成熟过程也不同,不必一刀切;革命与建设不可偏废。他还说,复杂的历史与多元的社会需求造就了多样化的人才,历史研究者与阅读者都不能只对某一类人物予以关注,不能对所有历史人物都用革命者的标准来衡量,贴一张统一的标签,应当如实地告诉后人,众多的先辈在复杂的历史条件下有哪些选择的余地,究竟做了什么,当时为什么要这么做,产生了什么社会影响?人无完人,对很多乡贤都需要“了解之同情”,给一点“温情与敬意”。关于如何读史的问题,郭教授也给出了建议:忙里偷闲,多选质朴可信的书,少看哗众取宠的书;读史是雅致的文化消费,可以提升自己的心智与涵养,君子和而不同,不要只为争吵而读书,更不要带着红卫兵、红小兵的情结,总喜欢 “征服”别人;少纠缠论点,多提炼证据;少作价值评判,多作事实评判;他还建议我们有时也想一想,那些重要的湘籍人物究竟与我有什么关系,我该怎样回报家乡才是关键。他还说,地域文化的优点与不足,同个人的优点缺点一样,往往是搭配好了的,不要夸大湖湘文化的精神,湖南人的倔强、敢为与过于逞能的个人英雄主义有时就只有一步之遥。
老实说,郭教授的讲座给目前的专家讲坛注入了一股以史为据、实事求是的清流,给我们上了一堂实实在在的爱国教育课。讲座涉及的历史人物,很多都长期掩盖在历史从尘埃里,鲜为人知,但郭教授以详实的历史资料,拨开了历史的尘埃,还原了多样化的历史人物和复杂的历史背景,像一阵清风扑面而来,让我们在认识历史和文化时有了新的视角和体悟。现在,我们经常谈论文化自信,我经常问自己,这份自信从哪里来呢?郭教授的讲座给了我新的启示。文化自信首先需要全面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和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家乡、祖国、历史和文化都不是抽象的名词,凝聚着一个个不同的时期、行业的人物活生生的奋斗史,是他们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构成了色彩斑斓的中国历史,给后人留下了积淀、启迪与丰富的精神养料,我们应当从他们的足迹中感觉到真正的自豪、荣誉和自信。他们的才思、探索、曲折与血泪故事比现在各种“神剧”与空泛的口号更加有血有肉,更容易融入生命,更能成为培养人们健康的道德情操、催促人们奋发向上的力量。
期待郭教授常回湖南讲学,希望这样的市民讲座越多越好。
(作者系82级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