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

1588-6-4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08日 10:36 点击:

叶波——

求真务实  使命担当


叶波,博士,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在本土历史文化脉络中反思中国课程与教学的现代意蕴,是其研究的特色所在。先后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1项,省哲社规划课题2项,省教育厅课题3项。在《课程·教材·教法》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重要刊物13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物转载10余篇。

2018-2019年,《现代中国课程的兴起——一种谱系学的考察》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发表重要刊物论文5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崛起形成的话语变革与体系变迁,带来的是身份意识的觉醒: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中国课程教学为何呈现如此面貌,是如何从过去成为当下,又可能走向何种未来?基于“中国”的内在逻辑去发现中国课程的现代意蕴,进而展开批判性反思,是青年课程论学者叶波老师探索与研究的主线索。近年来,叶波老师一方面致力于回应课程改革实践中具有重大关切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不断回溯过去,从近代以来课程改革的历史脉络中寻找本土逻辑,以阐释当下、看见未来。

学问之道,源于使命。命者,使也;使者,令也。学者的使命,是出自本性的个体内心呼唤,是将个体主动融入代代学人自觉选择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更是个体立于时代脉络之中的责任担当。叶波老师大学本科毕业之后,曾担任过中学语文教师。那些充满对知识渴望的稚嫩眼神,又或是因为丧失兴趣而空洞无神的双目,都会激起他内心的涟漪:“教育关乎成人。好的教育成就人,坏的教育摧残人。”在他当年的笔记本里,依然还存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朴素思考。带着内心对“好的教育”的呼唤,他毅然辞去了工作,踏上了考研之路。研究生入学教育时,时任院长的靳玉乐教授满含深情且富有担当的学者气质,一下子就变成了沉甸甸的担子,压在他的肩头;每每经过学院走廊,张敷荣、刘克兰、高振业……代代学人的治学之道从历史深处延伸过来,催后来人前行;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他越来越能感受到中国教育所独有的历史文化脉络,以及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课程论者所要承担的根本使命:让课程在传统、当下与未来的交融中滋养中国人。从“近代中国文理科分合的文化因素探析”到“现代中国课程的兴起”,试图回应当下中国课程从何处来的历史文化脉络问题;“校本课程开发”“有效教学”等的技术化批判,是基于历史文化脉络的当下课程反思;“知识与素养”的系列研究,试图阐释的是作为未来课程重构的理论基础。“学问之道,求其放心。”研究的具体主题是流动的、变化的,但探索“教育成人、课程立人”之道的本心却未曾有变。

学问之道,立于求真。“情怀是学术的底色,理性是学术的着色。”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它是社会科学,也是人文科学。对课程研究而言,缺少使命、没有情怀的研究是干瘪且没有灵魂的,不讲事实、不求真理的研究是空洞而缺乏力量的。从事课程研究十余年来,叶波老师平均每年只有4个左右的成果产出。每一个看起来颇有“学院风”的理性表达背后,其实都有对现实的问题深深关切,和将激情、思想、感受转化为学术表达的漫长沉淀。2009年,学界围绕“文理分科”问题争议不止,他却一头扎进学校图书馆的特藏书库。特藏书库的书不让复印,更不能带出,他手抄、拍照后转录,积累了大量关于“文理分科”的一手文献,为“文理分科”的历史文化脉络探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10年,全国掀起“杜郎口热”,蜂拥而至的仿效曾一度让他内心充满忧虑,情郁于中而待发。即便如此,他选择的是“沉心进课堂、潜心研理论”,在较长时间的积淀之后,“有效教学技术化的反思与建构”系列论文先后刊发,引起了学界关注;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课题组名义正式发布,引发了研究热潮。当研究者较多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变革”时,他却在“核心素养的中国意蕴”的深度反思中,提出了“是‘全面素养’还是‘关键素养’”、“是‘知识放逐’还是‘知识回归’”、教学本质是“认识”还是“理解”等系列命题。“崇尚实际、不尚空谈”、“思想引领学术,学术支撑思想”,在“求真尚实”的追求中,《现代中国课程的兴起——一种谱系学的考察》或正因其在史与思、技与道、中与西的互动中试图勾连起思想与学术而获得专家们的青睐。

学问之道,成于务实。“以求真的态度思考,以务实的风格治学。”务实是诚于己的淡定从容,更是勉于行的实践关切。作为一名青年课程论学者,不可能没有成长的压力。面对压力,是投机取巧、哗众取宠还是正心诚意、扎实勤勉,叶波老师的选择是后者。“研究首先要过自己的良心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比自然科学研究,很多时候无法依靠成果的客观性与精确性来加以评判,即便以资料、数据等作为基础,但有时更像是研究者一己的思想驰骋。“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学问之道,恰恰就是不断叩问内心,修己成人的历险之途。向内“诚于己”,向外“勉于行”。课程论研究的源头活水在于生动复杂的实践。受求学期间导师的影响,十多年来,叶波老师一直保持着去中小学校进行课堂观察、调研和指导实践的研究习惯。2018年,挂职于长沙市雨花区教育局,以局长助理的身份在全区范围内进行“生命化教育”的理论诊断与实践指导。一年的挂职期间,周周进学校、校校下课堂,所形成总结性研究成果及相关讲座,在全区范围内传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思考。“勉于行”不仅表现为对中小学校课程实践的关切,同样还体现在一名高校青年教师自身的课程教学实践之中。作为青年教师,他不仅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内容,还尝试在大班额的教学中开展研讨式教学,通过理论知识的情境性辩护促使学生“化识为能”,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提升教师教育课程的品质,深受学生喜爱。曾参与“一体两翼四驱动——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改革,获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在叶波老师博士论文的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快乐的短暂正如那夜色里跳跃的霓虹,纵会迷离我们的双眼,却无法改变夜空的深邃。在岁月的长河里,或许只有沉重地行走,才能让生命在缓缓流淌的节奏中感受存在的真切与力量。

未来的路很长。带着使命、脚踏实地、追求真理,是来路,也是归途。这是学者的本分,也是学者的宿命。



上一条: 1588-6-5
下一条: 1588-6-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