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

1588-6-5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08日 10:37 点击:

曾松军——

学科交叉  融合创新


曾松军,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导,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入选者。担任湖南省光学学会理事、全国光电材料与器件专委会理事、生物医学与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激光生物学报编委会编委等职务。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iScience, ACS Nano, Adv. Funct. Mater., Nanoscale Horizons, Biomaterials, Theranostics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IF大于10的论文9篇,ESI高被引论文4篇,SCI一区论文25篇,SCI引用3100余次,H指数26。

2018-2019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入选“湖湘青年英才”计划;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SCI一区论文8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3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18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曾松军教授一直致力于多功能纳米探针的构筑及生物医学应用的交叉学科研究,围绕稀土基光/磁多功能材料,通过微结构设计,组分调控,开发了一系列高灵敏性光学、磁共振、CT多模式成像探针,探索了其在重大疾病如肿瘤的早期诊断、血管显影、肿瘤血管成像以及诊疗一体化方面的应用。研究工作涉及材料、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多学科,旨在解决生物医学重大疾病如肿瘤的非侵入性早期高灵敏探测所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非侵入性分子影像检测是实现癌症可视化探测的关键技术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及应用价值。非侵入式生物成像技术如荧光成像、CT成像、磁共振成像(MRI)等是运用可视化成像手段对各种生物分子的生理过程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新兴前沿学科,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方法和技术,现已成为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传统的成像探针面临组织穿透深度低、灵敏性差、空间分辨率低等瓶颈问题难以解决。

曾松军教授围绕成像探针面临的瓶颈问题,坚持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发展了高灵敏性光学及多模式纳米探针,用于肿瘤的高灵敏性早期诊断。如利用银-鸡蛋白螯合物(Ag-CEW)和内源性H2S原位硫化反应生成具有近红外二区(NIR-II)发射的硫化银量子点的原理,开发了一种内源性H2S激活的结肠癌智能诊断纳米探针,用于结肠癌的高灵敏性、高特异性诊断,向实现结肠癌的早期非侵入性高灵敏诊断迈出了重要一步。相关研究发表在Cell旗下新的综合性刊物iScience 上,并被编辑选为一周精选论文,被Cell Press选为2019年度22篇纳米科学及技术相关领域重要研究论文之一。发展了基于镧系掺杂的高质量稀土近红外二区光学探针,采用Ce3+离子浓度掺杂等策略,提高了该纳米探针的NIR-II (1525 nm) 区发射强度和量子效率。将其应用于NIR-II光学引导的高质量、高分辨率的肿瘤血管成像,揭示了肿瘤周围血管的分布。而且,进一步实现了NIR-II光学引导的微小转移瘤(~ 3 mm)的检测,这对实现肿瘤的高灵敏性早期诊断迈出了重要一步。相关研究发表在国际一流期刊ACS Nano上。曾松军教授强调“他们做的还只是一个基础研究,要真正走向临床应用,可能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还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这些成果的获得主要得益于曾松军教授的多学科知识背景,曾松军教授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期间分别进行了从材料物理到纳米医学的跨学科研究学习。他现在所从事的研究正是基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这也是当下学科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大势所趋。对此,曾松军教授用了一句精要的譬喻来形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时候别的学科的一些理论,恰恰就能解决你这个学科的瓶颈问题”。他的研究成果获得2018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也正是建立在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之上。

从事科学研究,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曾松军教授每天早上八点来实验室,晚上十点回家,中午去食堂吃个饭,这样的“三点一线”几乎构成了他全部的生活内容。但这“努力”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他的乐趣所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此反复,问题解决了,自己内心也感到由衷的快乐”,他所做的就是他所愿的,也正是他所得的。要做出真正创新性的成果需要长期、甚至是一辈子的坚持和努力。

曾松军教授的研究涉及到材料、物理学、化学、生物医学等众多学科。因此,曾松军教授除了自己的坚守,也十分感谢学院、同事、研究团队等多方面的支持。

同时作为大学教师,曾松军教授也非常注重本科生的教学工作,每年给本科生授课,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融入本科生的教学之中;鼓励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指导多名本科生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课题,并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坚持以身作则,自己始终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培养信念坚定、业务扎实的研究生;鼓励学生不畏困难,攻克科研难题,培养的研究生在 iScience, ACS Nano, Adv. Funct. Mater., Biomaterials, Nanoscale等一流期刊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多人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及湖南省研究生创新性课题3项。

在曾松军教授看来,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须时时保持紧迫感和使命感,才能有所作为,也才能有所贡献。



上一条: 1588-7-1
下一条: 1588-6-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