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
2018-2019年,医学院在科研管理上坚持以打造高水平科研队伍为根本,扎实做好论文发表和科研课题立项工作,不断优化科研管理制度,激发科研人员热情,努力探索“医教研”协同发展新模式,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做好外引内培,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
这两年来,在学校“潇湘学者”和“世承人才”计划的支持下,通过外引内培,医学院的科研人才队伍水平取得了巨大的提升。期间累计遴选、招聘优秀中青骨干教师16名,其中“潇湘学者”特聘教授4名。这些人才获得多个省级头衔和荣誉,1、何祖平、潘晓玲、贺权源、余星、李专等5位老师入选湖湘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杰出创新人才或创新人才(我校创新人才入选最多的学院);2、杨小平教授等老师入选湖湘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创新团队(我校第一个此类创新团队);3、潘晓玲老师入选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4、潘晓玲、余星、李专、Hocher教授等4位老师入选湖南省“百人计划“或“外专百人计划”;5、邓锡云、李涛、黄昕、王叶飞、肖依、陈适、邹辉等7位老师入选学校“世承人才计划”。
二、凝练优势方向,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
医学院以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深入分析当代医学发展的前沿和趋势,结合学院的学科布局特色,提出了“凝练研究方向,整合优势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的科研工作目标。近三年来,学院从无到有,连续获批三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完成了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初步建设。其中2018-2019年“分子流行病学”和“模式动物与干细胞生物学”2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为促进医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医学院联合附属医院、法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建立了校级“医学人文研究中心”,正在联合物电院,信工院、生科院筹备“医学信息学研究中心”。
三、抓实科研项目申报,做好高水平论文发表工作
学院高度重视科研项目立项申报工作,为此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建章立制,通过把在研项目与职称评定、绩效奖励,研究生招生指标直接关联起来。对高水平科研成果进行奖励倾斜,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其次,通过各种形式早做宣传发动,提高申报基数,通过“内外三审三改”模式,切实提高标书质量;最后,学院科研办老师仔细谋划,为各位导师提供完善、贴心的申报和论文发表服务。
2018-2019年,医学院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立项数有明显提升;2019年,何祖平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92万元)从上海交通大学转账至我校,实现该院国家级重点项目零的突破;2019年医学院获得首个国家社科基金,是该院医学与人文研究结合的突破性进展;2019年,该院首次获得湖南省重大专项课题190万元资助(该项目系我校首个省级重大专项)。同时,学院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2018年共发表各类研究论文110篇,其中SCI论文(第一单位为湖南师范大学)26篇,2019年SCI论文达35篇。
四、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院的学术影响力
两年以来,以建校80周年为契机,学院举办40多场次高水平高端学术论坛,科研氛围得到了空前提升。学院先后邀请了包括谭蔚泓院士、法国科学院Eric Westhof院士、刘明耀教授(千人计划)、姜志胜副校长、王庭槐教授(万人计划)、杨安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王海滨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彭长庚教授、美国王京教授、资晓林教授、Thomas Rosol教授等国内外著名专家来我院作特邀学术报告40多场次。承办了我校第六届(医学+)交叉学科青年论坛,加深了学院之间的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同时学院也积极鼓励教师走出去,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中报告50余场,显著扩大学院的学术影响力。特别是大学生创新研究项目屡获佳绩,其中陶晓军老师指导团队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二等奖,药学系冯星、邹辉老师指导团队获得第六届全国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一等奖。
五、加强院院合作,探索“医教研”协同发展之路
两年来,医学院大力加强与各附属医院的科研合作。与长沙市疾病控制中心合作建立了三个大学生与研究生培养合作基地,与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合作建立了两个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在学校的支持下,医学院积极筹划与附属长沙医院共建“医教研”协同发展研究院。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下,建立国家自科基金申请标书联审制,提高附属医院标书的质量。通过经常性的科研交流会议、促使双方团队结对子,制定专项奖励扶持政策,鼓励双方团队一起联合申报国家、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联合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