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求新 携美同行
——访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吕不
本报记者 吴祎琳 “摄影是我探索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也是表达个人情感的载体,更是曾经的谋生手段。现在我还要把摄影作为一门基础的美育课程,进行推广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这门艺术。”吕不如是说。
不久前,吕不在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中获得实践组一等奖。这个比赛考察选手的信息化建设成果和信息化案例教学等内容,在决赛中,入围选手通过现场展示、微课教学和答辩等环节决出一等奖。他这次参赛的主题是:基于信息化建设的“摄影美学”课程全景式教学实践。他利用近几年的信息化课程建设与积累,完成了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他和他的团队所授课程“走近摄影”曾获得了国家首批一流线上课程,戏剧与影视文学专业申报的“特殊场景下的类型电影拍摄”曾获得省级的虚拟仿真项目,这两个项目是作为信息化教学线上资源的有力支撑。加上他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使用“雨课堂”教学工具进行课堂互动教学,课后使用QQ群、微信群进行沟通交流,他将这些信息化教学手段与“全景式教学”中的5N模式(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探索研究、评价反馈、成果交流)深度结合。在创设情境环节,利用慕课提供线上学习情境、雨课堂提供互动学习情境、虚拟仿真项目提供虚拟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发现问题环节,通过课前线上预习,学生提出摄影知识性问题;课中教学研习,一起讨论摄影理论性问题;课后实践,摸索摄影技巧性问题,让发现问题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探索研究环节是应用智慧教室的信息化功能,进行翻转课堂,并在实践中鼓励创新。评价反馈环节是利用雨课堂工具在课堂上及时反馈学习困惑和随堂测验,也可以在慕课中的留言功能、微信群、QQ群,随时反映和解答学习问题。最后利用成果交流,点评学生作业,分享老师作品,鼓励参加竞赛,拓宽视野,并在案例分析中加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向上向善。通过5N模式的信息化教学,形成立体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获得了同行和评委的认可。
吕不所取得的成果与他独特的个人经历关系密切。他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摄影系,在央美读研究生时,参加了一些比较重大的国家项目拍摄,比如上海世博会、温哥华冬奥会、新加坡青奥会、广州亚运会等,这些项目拍摄周期都比较长,对他也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在完成世博会项目时,他和团队受世博局的邀请,负责用3D拍摄技术记录这些展览结束后便会被拆除的汇集智慧、展现文明的作品。为避开游客,在两三个月的时间里,他们不辞辛劳,早晚拍摄,在他们的努力下,这些珍贵的杰作以影像的形式记录并留存于博物馆,弥补了消失的遗憾。而奥运会的项目则是拍摄中国运动健儿在奥运赛场之外的风采,作为“中国之家”的首席摄影师,吕不每天穿梭于场馆与驻地之间,记录珍贵瞬间,报道精彩实况,彰显国家自信。
在经历了十多年他乡求学的积累和沉淀后,吕不回到了家乡,在湖南师范大学攻读了双硕士学位,并走上讲台,面向戏剧与影视文学专业本科生逐步开设了“摄影美学”“影视拍摄与制作”“影视剪辑”“广告策划与创意”“微电影与新媒体研究”等实践课程。
“摄影美学”主要是训练如何用镜头语言表达美感,学会用镜头语言叙事,加上制作和剪辑的手法,达到“用最简单的形式拍出最有意趣的画面”的效果。“最好的剪辑应当是看不出任何痕迹的,能够让观众沉迷于其内容之中,而察觉不到形式的转变。”这个时代科技发展很快,摄影摄像器材的智能化水平也很高,他也一直在调整相关的教学内容,在前面三门课中,不仅对专业设备的操作技术、流程和呈现进行详细教学,考虑到同学们的经济实力以及课程的实用性,也已经加入了手机拍摄、手机修图和手机剪辑的训练。
“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因授课时间与“大广赛”赛程契合,因此常常以“大广赛”的命题开展针对性训练,以赛代课,以赛代练。他常常同学生分享大量优秀广告创意作品,分析其创作思路和亮点,并结合创意的方式方法进行思维训练和头脑风暴,鼓励学生在各方面进行创造性思维。2020年疫情期间,通过网络授课和微信指导,多组参赛学生在省赛和国赛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其中有两组同学分别获得了“大广赛”全国总决赛广播类的二等奖和视频类的二等奖。他也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创意表达,经常把一些摄影比赛、微电影大赛的参赛信息发到班级群,对有兴趣参赛的同学再进行单独指导。
每一门课程的设置虽各有侧重却也有共同目标,那就是“带着学生多学习,多实践,把学生们培养成能写、能编、能导、能拍、能剪、能传播的多面手。”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走上岗位之后能够具有创造性。
“摄影是需要仪式感的。”吕不在感受新时代发展脉搏的同时,也有摄影娱乐化带来的焦虑,因此,他回望摄影的历史,躬身于古典工艺摄影。“时代发展很快,现在的艺术创作十分便捷,所有的智能设备都太容易得到一个影像,思考的东西也就渐渐变少了。”他有一间自己的工作室,不对外开放,常常独自创作或者看书,一呆就是一整天。在这里,他追寻摄影的源头。在他的工作室,能看到1851年发明的玻璃湿版摄影法的材料,“这种拍摄法基本上不需要电子设备,就算胶片消失了也没有关系,可以自己做底片。”也能看到1842年约翰·赫歇尔爵士发明的蓝晒印相工艺,又叫铁盐印相法的照片,典型的蓝色特征很容易让人一眼就记住它的样式。制作蓝晒印相只需要两种化学药品:柠檬酸铁铵和铁氰化钾。两种化学药水按比例配制之后,涂布在纸张或者其它介质上,借助阳光中的紫外线进行曝光,之后使用清水冲洗即可完成定影。但是真正完成一幅优秀的蓝晒作品并不容易,每一个细节的把控都需要慎之又慎,他运用物影成像的原理,材料、一双巧手加上紫外线的光,制作出复古的摄影作品。如果运用价格昂贵的铂金材料,制成的影像成像效果更好,甚至能保存千年不褪色。
吕不每年都会带戏剧与影视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到这间工作室进行实践学习,了解影像发展的历史,让他们在手工作品中沉淀下来,感受传统的摄影魅力。
“摄影是一种媒介,必须发挥媒介的特性去记录和创造。”吕不在回望中沉淀,在发展中求新,在实践中积累,在思考中创造,在教学创新、艺术提升、自我发展等各个方面,都交出了一份别具一格的优秀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