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桂
百年党史是涵养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百年党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是深化初心和使命教育最经典的教材;是党员、干部“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的课程。初心和使命是读懂百年党史的“关键词”;百年党史是涵养初心和使命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百年党史论证了共产党登上国家政治舞台的逻辑原点是初心和使命
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共产党?共产党登上政治舞台的逻辑原点在哪里?百年党史作了最权威的论证。
从近代中国的历史逻辑看:探索中国发展出路的“天国”梦、“自强”梦、“宪政”梦、“共和”梦破灭后,中国需要新的政治力量走上历史舞台,重新探索民族复兴之路。共产党正是在这一神圣使命感召下脱颖而出、后来居上。
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逻辑分析:共产党在政治舞台上代表工人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什么是工人阶级的意志利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的结论是:工人阶级与人类社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工人阶级获得自身解放的前提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解放。“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的政治逻辑决定了共产党承担的是人类社会普遍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神圣使命。这样的政治逻辑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精神品格:使命意识与担当精神;这样的精神品格决定共产党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二、百年党史诠释了共产党创造历史的根本前提是初心和使命
共产党创党伊始便投身民族复兴大业。党的二大明确提出民族民主革命的最低纲领:实现国家独立、统一、和平、民主,准确诠释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彰显了共产党的责任与担当。
初心和使命激励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以开天辟地的勇气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救国大业;以改天换地的壮志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兴国大业;以翻天覆地的决心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富国大业;以惊天动地的豪情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创强国大业。
初心和使命奠定了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的根基。土地革命战争中依靠人民群众和人民军队构筑起坚实的铜墙铁壁;抗日战争中将日本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解放战争中动员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淮海战役的胜利,用小船划出渡江战役的胜利。民心向背的天平所以一直向共产党倾斜,同样根源于党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
三、百年党史昭示了共产党人的家国意识和人民情怀根植于初心和使命
自南湖启航,把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置于党的利益之上,为此不惜牺牲自身利益,是百年的惯性思维和自觉行动。
西安事变,共产党主动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抛弃的是党派恩怨,追求的是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义;重庆谈判、旧政协会议,共产党妥协让步,牺牲的是党派利益,彰显的是国家和平民主的诚意与决心。
百年来,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表明家国意识、民族大义和人民情怀已经熔铸到共产党人的血液之中,根植于共产党人的灵魂深处。
抗疫斗争见证了共产党“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的决心;脱贫攻坚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从总书记到普通党员干部,共产党人用汗水与生命践行初心和使命,换来近1亿人口摆脱贫困,创造人类史无前例的消除绝对贫困的奇迹。这样的家国意识与人民情怀世界上其他任何政党都无法企及、甚至无法想象。
四、百年党史解读了共产党人的自我革命精神源自初心和使命
百年党史是共产党人持续自我革命的历史;自我革命最强大的内生动力是追求人民幸福与民族复兴的使命和担当。
初心和使命坚定了共产党人的自省意识与纠错决心。共产党的成长过程就是共产党人不断自省自纠的过程。总结经验教训是百年思维定式;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内政治生活常态。六届七中全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罗列的“突出问题”,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七个有之”等,无不彰显共产党人自省自纠的勇气和胆识。
初心和使命铸就共产党人的危机感与忧患意识。生长于危难之际,奋斗在危难之中,决定了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危机感与忧患意识;对初心使命的执着将危机感与忧患意识固化为思维定式。我们党从未淡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训、“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在推进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坚守初心、勇担使命。
初心和使命锻造了共产党人壮士断腕与刮骨疗伤的勇气。追求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决定了共产党必须“自身硬”。百年党史是“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险的历史”。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百年中共党史积淀的坚实文化底蕴为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勇担使命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学习中共党史,回望过往的奋斗路,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眺望前方的奋进路。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