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涵
苏州雾
——评《红楼梦》林如海
江浙从来是水乡。
放在三百年前,从姑苏码头启程,运河深深的水托着小舟迅疾而去,到云雾渐消、金陵雄伟的城门出现在眼前,需要花费大半个月的时间。
三百年后的当下,科学以其浩瀚力量轻易颠覆认知。卫星定位可以在两秒内解析出苏州到南京的距离是215公里,高铁可以在两个小时内把一个苏州人安稳地送到南京观光游览。水乡的水如今不载舟,它载情怀。
水路走不通,于是在一个春雨淅沥的日子里登上南京的高铁检站台,穿越215公里,来到春雨淅沥的苏州城。
在南京呆得太久,看繁华灯火听鼎沸人声,来到苏州会忍不住屏声。它太安静,也被无根之水洗得太干净,美得像梦,不真实。乌云承不住雨水的重量,低低缀在山头;地面又有大大小小的流水河道穿过街巷,氤氲出湿润雾气。
抬头是水,低头是水,中间是白雾模糊了山川界限,于是天地混为一体。山峰如黛时隐时现,而雾气则随风而动,遮天蔽日。
——宛如一片雾海。
林如海之名一出,无声的姑苏城登时映在我眼前。
《红楼梦》中提及林如海的篇幅并不多,全部加在一起或许也只有不到一千来字。但从这简短的一千来字中,却能窥见一个身影,深沉,通达,隐忍,寂寥。
本贯姑苏人士,林如海祖上袭过列侯。或许在他未出生时,林家也曾有过钟鸣鼎食的盛况,但袭来的爵位本就一代不如一代,至林如海一辈,更是无爵可袭。加之“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挑起林家大梁的林如海丝毫留不住繁华气象,不仅寥落,而且孤独。
青年时期的林如海如何面对家族败落,我们无从得知,但论及而立之年的林如海,其人生遭际,却有迹可循。“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到兰台寺大夫......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高中探花,必然学识过人。更兼之人品出众,仪表堂堂,才能让贾母舍得将自己最疼爱的小女儿托付于他。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四喜得其二,这也许是他人生中极快意的一段时光。
年至不惑的林如海有几房姬妾,却半含无奈地接受了“命中无子”的命运。膝下荒凉,唯有一个黛玉,自然珍重爱惜。曹雪芹笔下的林如海极轻极浅,如淡泊的水墨画,悲喜皆笼在苏州的水雾后面,看不真切。唯有面对女儿黛玉时,他才会从雾中现身,表露情绪。
为人父,他是严格的。夫人病重去世,他心疼女儿哀痛过伤,却不忍其荒废学业,仍“意欲令女守制读书”,因女儿触犯旧症才休养在家。同时他也最细致入微地、连带着妻子这一份来爱护女儿。他为女儿在学业上择良师,温声细语地教导养生之法,连生活饮食也一并照料到。可是姬妾无才,他又是男子,教导女儿的过程中总会有诸多不便。外家的信已送来,送走女儿是唯一的选择。于是他开口,说自己无续弦之意,说姬妾无主母之能,说女儿当依傍母族,正好减他顾盼之忧。
舍得吗?他必定不舍,却只能这样做。送走了三岁的儿子,送走了感情深厚的妻子,如今将女儿送去了繁华的金陵,而五十岁的他留在姑苏,留在原地。
一去几载,林如海被淡忘在云雾飘渺的苏州,而贾府灯火通明,上下里外热闹非凡。直到一封书信伴着风雪而至,说他身染重疾,要接黛玉回去。
必是回天乏术的重疾,才让他不得不修书,要在弥留之际与女儿见上最后一面。
“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这是第三回中无意穿插的回忆,却让我念念不忘。
当日他一字一句向黛玉传授养生之道,心中是祝祷,希望女儿岁岁安康,无病无忧。而如今,病痛却先一步将他困住了。
九月初三巳时,林如海辞世。其间悲痛一概略去未提,林如海死前的所思所想,也无从知晓。
然而这些想法都已经隐入苏州城漫天云雾中。新科探花与侯府千金的邂逅、一家三口浅淡琐碎的家长里短、孑然一身无人问津的数载光阴,尽数被这片静寂云海掩埋。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林如海的出现与辞世都如一场梦,唯有多年前某个平淡无奇的日子里,将小女儿抱在腿上谆谆教诲时那细致温和的语气,尚且真实温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