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

1621-1-3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16日 17:17 点击:

师风典范 学术大师

——深切怀念李维琦老师

□ 蒋冀骋

走了,我的老师李维琦教授走了,轻轻地走了,永远地走了。他把形体余烬撒向了大地,把思念悲痛留给了我们,把精神学统献给了世界,没有带走一丝云彩。

李老师是语言学大师。现在大师之名漫天飞,用大师之名,似乎侮辱了老师。但不用大师之名,又不能准确地定位老师,故仍用大师之称。我们认为,就学问而言,某领域精通一门者,可称为专家,所谓“专门之学”,精通数门者,方可称大师,所谓“通家之学”。李老师在语言学领域,精通音韵学、训诂学、修辞学,皆有著作问世,并因其创新特色得到学界的高度肯定。不用大师之名,难以称谓。音韵学的《中国音韵学研究述评》(以下简称《述评》)对本专业划时代著作《中国音韵学研究》加以评述,或述其要略,或评其是非,或补其未备,多有创获。因此,音韵学界称李老师学力深厚,水平高超,称此书是音韵学研究的必读书,欲入门由此,欲提高由此,欲超越亦由此。训诂学的《佛经释词》《佛经续释词》(以下简称《释词》)专释汉译佛经中“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语词,皆能发人之所未发,是汉译佛经语词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前无古人,至今未见来者,是任何研究汉译佛经语言者不能绕过的著作,如果说有人未读此书而研究汉译佛经语词,可以肯定地说,此人的研究未入门。修辞学的《古汉语同义修辞》运用同义理论研究古汉语的修辞问题,改变了过去修辞学只讲辞格,不讲句式、同义词的选用,为修辞学的研究尤其是修辞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李老师及其同仁也因此被学界誉为“修辞湘军”。其他的《周易古经易解》《祁阳方言研究》,或推陈出新,或开拓新境,皆有特色。

有这些在各领域皆能擅胜场的高峰之作,称为大师,可以无愧。

有人说,人死神灭。这个神,应该指灵魂。灵魂是否随形体的消失而灭了,无法证实。如果借神之名来指精神的话,精神是不会灭的。古人有三不朽之说,即立德、立言、立功。李老师德言功俱立,品德不朽,著作不朽,事业不朽。他形体虽走,而精神长存。作为学生,我们要学习他这些精神:

一、人文精神。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以人为本,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教师而言,尊重、关心、爱护学生,以学生的成长为本,是人文精神在教师职业中的体现。李老师做过中文系系主任、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无论何时何事,均春风满面地面对学生,替学生排忧解难。1990年他推动开展的1000名教师下寝室的活动,要求每位老师都要下一个寝室,接近学生,关心学生,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如有困难,帮助解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稳定学生情绪,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术水平,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受到教育部的表彰。这应该是本校第一次因教育教学成绩得到教育部的表扬。他常对我们说,要象对待自己的子弟一样对待学生。诚以待人,善以处事,不能高高在上,漠视学生。本校校训“仁爱精勤”的“仁爱”由此得到体现。

二、科学精神。研究者必须具有科学精神,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成就。具体包含:

1.怀疑精神。用自己的学识以怀疑的眼光对前人的任何研究做一次全程的审视,这是怀疑精神的基本要求。无论是大家还是名家,均不轻信。怀疑结论,怀疑论据,怀疑论证过程,怀疑前提。在怀疑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李老师的著作充分体现了怀疑精神,可以说,是教我们如何怀疑的教科书。《述评》怀疑作者高本汉的部分结论,怀疑其材料的真实性,怀疑其论证过程的可信性,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加以论证,得出新的结论。《中国音韵学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仅方言就有22个点,加上朝鲜语、日语、越南语与汉语的对译材料,其材料之丰富,简直惊人心魂,除了崇拜以外,不能做他想。李老师对此不盲从,不妄信,对其所使用的材料一一甄别,存其是,去其非,补其所不备。在t>ts的演变路径、喻四的拟音、真蒸侵平行……等方面,纠正了高氏的说法,提出新的观点。

2.批判精神。批判是怀疑的深化,只怀疑,不能证其非。只有通过批判,才能证明自己所疑,坐实对方之非。批,是撕开。判,是断定。批判,就是撕开来判断其正误,这是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精神。前人有句话叫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两个含义,一是巨人将后进者抬起来,顶上去,一是后进者批判巨人,将其踩下,而且大多数是后者。纵观西方的哲学史、心理学史和经济学史,哪一个新理论的出现不是对前人的批判和否定?康德著名的三批判,即以批判为名,可见其批判精神。我国学术界纵有批判,也只用“评议”“商榷”称之,显得“温良恭俭让”。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奉承,没有批判。无论是序,还是评语,大多以褒奖为常态,什么一流、顶级,开风气之先,极具创造性等等。如有不同,则为不合时宜。本师李维琦教授的著作极具批判精神,无论是对大名鼎鼎的汉学家高本汉,还是对国内极具声名的大学者,都对其观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在此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3.创新精神。创新是批判的扬弃,批判是破,创新是立。没有立,破就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大。有人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实际上创新是人类进步的一种重要手段。人之所以成为人,在于能创新。原始人、古人之成为现代人,不能只看做时间上的划分,而应看做创新的结果,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创新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来的,其本意是用创新来证明资本主义不会灭亡,借以反对马克思的学说。熊氏的出发点有问题,但他所提出的创新思想、创新原则、创新方法对学术研究仍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学术。旧中国的学人大多主张述而不作,故培养人才多以记诵为能,以解释为功,而不注重能提出什么,能创造什么。大多数士子皓首穷经而不知何以为经,也不敢创造新经。稍有不同,则斥为离经叛道。殊不知离经未必就叛道,也从来没想过为什么不能离经,为什么不能叛道,为什么不能创造新的道。学术研究必须离经,也必须叛道,叛旧的不合时代的道。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出新的物事。李维琦老师的学术研究极具创新精神,《释词》所释语词,都有创获;《述评》所评,皆有新见,这是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

4、实事求是精神。实事求是贯穿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怀疑、批判、创新都要实事求是。从字面上说,实事求是就是通过揭示事情的真相以追求规律。它的基本要求是从实际出发,不夸大,不缩小,从各个视角看待问题,以求正确解决。就学问研究而言,要将有利于自己观点和不利于自己观点的资料,都排列出来,然后加以论证。对不利于自己观点的资料,要有合理的解释,如果不能解释,则需重新考虑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中国的文献语言学,就文字、音韵、训诂而言,清人称为朴学。朴学者,朴素之学也,实事求是是其名称中应有之义。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偶尔出现过对某些不利于自己观点的语料,或置之不理,不加解释,或以例外二字带过,甚至干脆不列出来的现象。尽管这种情况不多,但有违实事求是精神,不是科学的态度。李老师《述评》将这些不多的有违实事求是精神的地方一一指出来,对高氏置之不理,不加解释,以例外带过的地方,加以解释说明。或者以此为契机,重新搜寻语料,推翻高氏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新见。李老师所著《释词》,以例不十法不立为原则,在充分掌握语料的前提下,抉发新义,道前人所未道,皆确凿可信。这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此二书尚在,读者自可翻阅,恕不举例。

三、与时俱进精神。一般情况下,年老的人比较保守。之所以保守,是因为年老的人大多已有所成就,守住这些成就,就可以终身无忧。无需也不必与时俱进。还有个原因是老年人年时无多,与时俱进地学一些新事物,不仅成本高,而且收益少,受益时间有限,投入产出比太低。故很多老年人不愿学新东西,不愿与时俱进。李老师与他们相反,极具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他60岁(1990年)开始学电脑,学五笔字型,将佛经语料输进计算机,设计软件,用来检索。他的《释词》,除了阅读佛典,以找出需要解释的语词外,其他的佐证材料,大多是通过检索他自己输进的语料得到的。在CBETA佛经语料系统和其他语料系统未被推广以前,用计算机检索自己输进的语料进行科学研究,古汉语研究领域中,李老师是最早的。此外,他还在dos的基础上,开发了李氏汉字输入系统,简称李码,时间应在1992年。由于商业原因,未能推广,但他自己一直在用。60多数他才开始真正地进入训诂学,选汉译佛经的语词考释作为研究方向,并开拓新的领域。湖南师范大学的佛经语言研究就是在他的带领下才取得今天这样的进展的,现在的湖南师大已成为全国佛经语言研究的重镇。李老师开创之功,不可磨灭。

本校校训“仁爱精勤”的“精勤”于以上两点可以体现。

哲人其萎,魂魄已遥,留下的只有记忆和悲伤。

李老师,忘不了课堂上您教的“知彻澄娘”,忘不了新华村您给我解疑释惘,忘不了学堂坡您给我讲同事过往、师门情长,忘不了病床边您对我的诸多期望。老师已走,立雪无方。学有疑难,向谁可讲,有谁可商?但愿魂魄入梦乡,入梦乡,梦中是否如往常?

魂兮归来,这里有您的学生!魂兮归来,这里有您的讲场!魂系归来,这里有您牵挂的古汉语!魂兮归来,这里有您为之奋斗一生的湖南师范大学堂!

                                                                                                                             202191日于无知斋






上一条: 1621-23-2
下一条: 1621-1-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