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经济史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本报讯(记者 董飞 易可馨 通讯员 罗富政 李运佳) 9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我校商学院、大国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所联合举办的2021年大国经济史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此次会议以“财政集权与分权模式演变”为主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研究员、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魏明孔研究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邹进文教授、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刘建民教授、湖南工商大学副校长易棉阳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黄纯艳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管汉晖副教授、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彭凯翔教授、《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王小嘉副研究员、我校大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峣教授等出席会议。
我校商学院副院长、中国经济史研究所所长曹虹剑教授,王小嘉先后主持会议讨论。专家们基于经济史视角围绕财政集权与分权模式的演变进行了精彩的分享与探讨。刘尚希指出,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动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同时需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魏明孔探讨了隋代“轻税之法”到唐代建中元年两税法的实施,以此剖析了隋唐税收的演变路径。邹进文阐析了中国历经的三种财政分权模式,即先秦时期的财政联邦制和邦联制、秦代至清代的中央集权制、清末以来仿效西方的近代财政分权制。刘建民基于历史沿革视角解释了我国财政分权改革的逻辑及优化策略。黄纯艳研究发现,宋代赋税制度设计和运行的原理既基于儒家理念,又因经济结构变化而有因革,表现出新的时代特征。管汉晖基于档案资料构造中国唯一的外债史数据库,研究不同政治体制下政府征税能力对外债利率的影响。彭凯翔探讨了明清之际的南北银流和军事财政。我校历史文化学院彭丽华副教授探究了唐前期营缮事务管理与财政集权之间的关系。易棉阳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百年历史。曹虹剑研究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效应。我校中国经济史研究所副所长何菊莲教授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理念对我国高教人力资本水平进行了时空测度。
欧阳峣作会议总结。他认为纵观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历史,有两个重大问题伴随着国家的兴盛和衰落:一是国家的统一和分裂,二是国家的集权和分权。他强调,此次会议集中讨论的国家财政集权与分权,是大国经济治理的关键问题。财政集权与分权模式的演变趋势,就是权力结构愈益走向均衡化、制度化和现代化,从而保证经济的繁荣、人民的富裕和国家的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