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摄影记录者
——访美术学院2019级优秀研究生刘佳尼
刘佳尼,中共党员,美术学院2019级艺术设计专业摄影方向硕士研究生,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作品4次入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2018年、2020年获国家奖学金;2020年获湖南省第15届“芙蓉学子·道德风尚奖”;曾获IPA国际摄影大赛人类一家二等奖、亚洲大学生摄影大赛一等奖、大艺展省级一等奖、大广赛省级一等奖等。
本报记者 贺思宇 在采访过程中,刘佳尼一直用“佛系”来评价自己。翻开刘佳尼的履历,大大小小的奖项却又昭示着这位青年摄影师不凡的成就和向上的精神。刘佳尼的“佛系”是有着自己的信仰,将合理欲望转化为进取能量,不被焦虑捆绑,追求自己内心平和淡然的生活方式。当问到摄影诀窍时,刘佳尼回答道:“坚持初心,初心即用心。用心按下每一次快门,用心处理每一道光影。”
向光影而生,不忘初心
“佳是佳能的佳,尼是尼康的尼”,刘佳尼这样解释她的名字。热爱摄影的父亲为她取名为刘佳尼,她也继承了父亲摄影的天赋和兴趣。刘佳尼向我们透露,起初父亲并不是很赞同她走摄影这条路,从事媒体工作的父亲深知摄影对女孩子太辛苦。但刘佳尼对摄影的喜爱父亲看在眼里,在她18岁那年父亲将一台单反作为礼物送给了她。父亲也对刘佳尼提出了要求,不忘初心,即不要忘记最开始对摄影的那份纯粹的热爱。
2016年刘佳尼第一次投递作品,便斩获了国际大奖。这对她来说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压力。但她很快沉静下来,留心观察生活,端稳相机,立稳态度。从2015年正式踏入摄影圈,到今年,6年韶光,她用镜头记录下生活闪光的瞬间。为拍摄学校龙舟队训练,刘佳尼暑假自愿留校和队员们保持一样的作息。动态人像拍摄有时候会错过最佳的快门时机,为此她连续几天执着地蹲守队员,在他们训练同一动作时一次次举起相机,直到光与影完美呈现;去敦煌采风写生,为拍摄沙鸣山的日出,刘佳尼和伙伴凌晨四点起床,沙漠夜间温度低,沙丘行走阻力大,但她咬牙坚持与时间赛跑。东方第一道曙光的壮美让人惊叹,月牙泉一半沐浴晨光一半沉睡阴影的瞬间被镜头记录。
在龙舟队训练场挥洒过汗水,于是有了《旋风少年》组照;在沙鸣山吹过冷风,于是有了《月牙泉的曙光》;在屈子祠聆听过春的静谧,于是有了以屈子祠为主题的系列文创设计;在武汉战“疫”中,作为报社的实习生,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留下真实且珍贵的影像资料,便有了《沐浴新生》《城市英雄》《解与封》《武汉日记》等一系列抗疫摄影作品。在提及这些作品所获得的奖项和荣誉时,刘佳尼谦虚地表示:“关于摄影,我对自己有着比较严苛的要求,认真对待每一次按下的快门,认真做好每一张图片的后期。6年来先后在圈内获得了五十多个摄影奖项,与自己的那份严谨的‘强迫症’有关,也有幸运的加持。我坚信,越努力越幸运。”
以相机为枪,敢于担当
研三的刘佳尼在回顾自己研究生阶段时,她说:“因为疫情,感觉2020年压缩得好似没有存在过,但2020年却又是自己成长得最快,感悟最多的一年。”
2020年初,新冠病毒袭来,原计划回湖南老家过年的刘佳尼一家因武汉“封城”,计划搁浅。疫情日渐严重,身为共产党员的刘佳尼内心焦虑不安,思考着自己能做些什么。经过审慎思考,刘佳尼决定加入当地报社,用相机对武汉封城后的生活进行拍摄,去记录这座城不舍昼夜地与新冠病毒作斗争的历程。这个决定遭到了母亲的坚决反对,但经过她几番有理有据的劝说后,母亲最后还是同意了她的选择。“我想以相机为枪,像战士驰骋沙场一样,去记录这场战‘疫’的点点滴滴。”
在拍摄来自不同省份的援鄂医疗队时,刘佳尼遇到了许多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医务人员,看到他们为武汉奋不顾身,她更加坚信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令刘佳尼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在机场送别山西医疗队,一位90后护士主动请刘佳尼为自己拍照,照片里护士拿着一个红包,目光坚定。事后,护士向刘佳尼解释道,红包是自己出发时妈妈给的,红包里是一枚以前的老式党徽,红包上写着“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好好工作,平安回家”。这一幕让同是党员的刘佳尼为一个老党员的情怀所震撼,也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有了更深的理解。
从1月25日武汉封城,到4月8日解封重启,她几乎每天身负十多斤的设备,数十次地奔赴各个地点进行拍摄,武汉的景点、车站、公园、街道,一线的医务人员、解放军、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患者都在她的镜头里留了影。76天,1814个小时,刘佳尼用相机拍摄了300多G、上万张的疫情期间的原始照片。在回答“什么支撑着自己记录这场战役”时,刘佳尼沉思过后,引用了她曾在一支援鄂医疗队伍的横幅上见到的话,“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拥生活入怀,真诚以待
“真诚”是此次采访中,刘佳尼最常提及的词语。无论是IPA国际摄影大赛中国赛区金奖作品《记忆时光》,还是亚洲大学生摄影比赛金奖作品《孤帆》,抑或是2021年平遥国际摄影节纪实类入围作品《“封与解”之黄鹤楼》,在刘佳尼的摄影作品中,总能感受到一股温暖和希望。当问到摄影风格时,她表示自己只是用镜头真诚地讲述故事。
“只要按下快门总能收获惊喜”,这是刘佳尼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她的取景框中定格了洪峰过后长江边爷爷放游的船模,捕捉了夏夜地下通道流浪者的阅读时光,特写过艺术生深夜做设计功课的辛苦,刘佳尼用镜头记录着人间烟火,生活百态。生活是她创作的源泉,而她以“真诚”回报,在她的每一幅摄影作品背后都有着一段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的故事。在采访过程中,她和我们分享了曾参展过第18届平遥国际摄影展的作品《为母则刚》组照背后的故事。照片记录的是一位母亲和患有脑瘫的女儿的生活日常,在取得那位母亲的同意和信任后,刘佳尼对母女俩进行了长期的跟踪拍摄,在她的镜头下有母女俩温馨的弹琴时刻,也有做康复治疗的艰难时刻。在拍摄过程中,刘佳尼和那对母女建立了亲密的关系,直至现在,双方仍然保持着联系,每当刘佳尼听到小女孩复健取得点滴进步的消息时,她从心底里为她们高兴。当别人称赞她的作品具有人文情怀时,刘佳尼谦虚地表示:“人文情怀这个词太大了,对我来说,摄影是我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生活处处有故事,只有自己倾注了感情,才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采访的最后,当问及未来规划时,刘佳尼坦言:“无论明天有多未知,但我唯一可以确定摄影是我一定会坚持的事。”摄影对于刘佳尼来说是光与影的追逐,是用无声的方式记录最热烈的生活。快门按下的定格瞬间是对过去的珍藏、对人生的感悟、对时间的敬畏。刘佳尼用“佛系”来评价自己,三分调侃七分坚定,她的“佛系”乃是坚定信仰,不盲从不逾距。我们有理由去期待进击的佛系青年摄影师——刘佳尼下一张照片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