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稳讲台 热忱育人
——访2021年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彭婷
本报记者 贺思宇 “熟知非真知,哲学就是对已知的生活做出反思和批判,在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无知,从而激发自身去探求真知。而作为一名哲学系的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培养反思性、批判性的思维,关注社会现实,向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迈进。”彭婷如是说。
在我校今年上半年举办的第21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中,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教师彭婷在众多优秀青年教师中脱颖而出,斩获一等奖。彭婷此次参赛的主题是“真的追寻”。她以电影《盗梦空间》中现实与梦境的交织导入课堂,探讨什么是“真”;在得出“真”的要素后,从现实生活出发对哲学史上的真理观进行辨析,在推敲实用主义真理观的意义与局限时,彭婷以“人工智能驾驶能不能上路”为辩题,引导学生带入不同社会角色进行思考与辩论;在课堂的第三部分,彭婷将现下热议的“后真相时代是否需要真相”问题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们对于网络舆论与真相的深刻思考。在赛后复盘时,彭婷认为此次竞赛能获得佳绩的原因在于:一是热爱教学,热爱课堂上的思维碰撞;二是将教学内容进行设计重组,从传授知识向培养思维能力转变,较好地处理了抽象哲学原理与日常生活与思维之间的矛盾,促成了学生们的探索性学习。一方面,哲学源于生活也归于生活,“哲学教育并不是坐而论道、虚论高议,进行理论探讨最终是要回到现实的。尽管并不是直观的解决具象问题,对生活中存在的困惑或谬论有辩证的批判的认识便是成功的。”彭婷通过设置贴近学生兴趣和关注点的问题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讨欲,在探讨过程中将玄奥缥缈的哲思拉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展现哲学的深刻性。另一方面,哲学的思维有别于日常思维,即使是对同一问题的思考,日常思维往往停留于现象层面。彭婷将自己的教学方法形象地比喻为“剥洋葱式教学”,导入的问题虽然是司空见惯的日常性的,但一层层地拨开现象,触摸到问题的本质,得出的认识便是抽象的普遍的,这个过程是一个“思维体操”训练过程,也是哲学的思辨过程。
除了“剥洋葱式教学法”之外,彭婷的另一重要“法宝”便是苏格拉底反诘法。彭婷认为“哲学原本就是理论性抽象性比较强的学科,如果只是老师一味地输出,学生可能课堂上似懂非懂,课后再回顾就不知所云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消化原理与哲学大家的学说,在课堂设计上彭婷花了心思,一是在课前为学生开列书单,书单中既有易理解好入门的科普性书籍,也有深奥发人深思的哲学原著,在课前为学生搭建理解的平台;在课堂上彭婷设计了环环相扣的问题,在问题的探讨和师生的对话中,一步步启发学生的思想,引导出智慧,再与哲学史上的哲学大家们发生思维碰撞,求同存异,感受哲学思辨的魅力。反诘法的恰当运用使彭婷的课堂充满活力,有学生评价道:“彭老师的课堂生动有趣,一些问题在上课前我以为是常识性、规定性的,但经过彭老师的抽丝剥茧式的引导,才发现它不是简单的问题,原来可以从更加深刻的角度进行思考。”还有学生表示,“彭老师的课不仅是教给我们哲学原理,更是在问题质询式的课堂中培养了我们哲学思辨的能力。”
除了哲学系的专业课外,彭婷还负责部分学院的公共课程。在谈及高校青年教师的困境时,彭婷笑道:“网络上将大学青年讲师戏称为‘青椒’,青涩而焦虑。青年教师经验上还需积淀,但青年教师也有其优势。”彭婷认为自己作为青年教师的首要优势是对教学充满热忱与活力,肯花心思在教学上。因为这份热忱,彭婷搜集大量文献与资料只为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兴趣;因为这份热忱,即使身体不适也调动自身活力去对待每一堂课;因为这份热忱,彭婷精心制作每一张幻灯片、重组每一章知识点,尽力做到常教常新,降低学生的倦怠感。
教学是双向的互动,彭婷的热忱也感染到学生们。在彭婷的课堂上几乎没有冷场的情况,学生积极性高涨。由于课时有限,在课堂上来不及发表自己观点的同学课后会主动通过微信与彭婷交流,希望得到指导。令彭婷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有一位学生就课堂上留下的课后思考写成了近千字的文档发给她,而且文章有见解和深度。面对求知热情高涨的同学,彭婷愿意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充当他们的垫脚石和指路灯。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成为一位有温度的教育者是彭婷对自己的要求。每一次与学生交流彭婷都抱有百分百真心,她相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去年彭婷在哲学基地班有三节课安排在中午时段,即使设计了新颖的问题导入,也难抵学生们生理上的困乏。面对精神气低迷的课堂氛围,彭婷开展了一个简单的韵律游戏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本是一个小小举动,却让彭婷在教师节收获了意外的触动,一位学生在节日祝福中写道:“彭老师不仅课上得好,而且人也很温柔,还记得那次韵律游戏虽简单,但在昏昏欲睡的中午很提神醒脑,感谢彭老师的小设计。”一封简单的节日祝福让彭婷心中泛起涟漪,因为自己在学生求学路上有存在感,不再是“无名氏”老师。这份存在感让彭婷欣喜,她也希望让学生获得存在感。在专业课上,彭婷会用心记下每一位同学的名字以及他们的闪光点,在回复教师节节日祝福时,每一条她都诚意满满地回复了同学的优点和对他们的鼓励和祝福。在上一学年的教学评价中,彭婷拿到了最高分,在同行和学生的评价中,“温暖”“热忱”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彭婷谦虚地表示:“温暖传递是双向的,他们给予的温暖和感动是我前行的动力。”
在哲学教育的讲台上,彭婷理性治学,兼顾科研与教学,不断磨练教学技能;同时她也是学生眼中的“大姐姐”,温暖而真诚。在谈及未来规划时,彭婷说:“成为一名哲学老师是很有意义的事,我希望能将这份意义保留得久一点,也希望自己能真正成为一个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好老师,不仅是站稳讲台去教书,更包括满怀热忱去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