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生一起享受课堂
——访学校第21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李华
本报记者 朱雪华 着蓝底衬衫、焦糖色西装外套,鬓角的碎发一丝不苟地梳向耳后,鼻梁上架黑框眼镜,向我们走来时,她面带微笑,腰板挺直。接受采访的过程中,每听到一个问题先颔首回应,看上去优雅文静。她,就是学校第21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文学院教师李华。
“比赛让我从内到外都有很大提升。我会关注教学中的语速、表达、教案设计、PPT制作等各个方面,会反反复复打磨它们,让自己找到最好的上课状态,有最完美的呈现。”在这次教学竞赛中,李华重点围绕《桃花扇》中的历史反思展开教学。她首先带领同学们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反思南明弘光王朝拥有优越的立国条件,疆域宽广、军力强盛,但为什么只存在了一年时间?这一背离问题的设定,使学生们产生了继续深入挖掘作品的兴趣。接着李华用PPT展现了作者孔尚任的一生际遇,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明清两代政权的情感态度和创作作品的动机。她精准把握了《桃花扇》的文本特点,即作者借助戏曲形式进行历史叙说,通过主人公的离合来反映历史的兴亡。随后展示精彩文段,从作品体例形式再到内容思想,层层深入剖析文本。两位主人公、三个主要地点、多重事件,她使用清晰的图表展示情节大框架,梳理剧中李香君与侯方域的主要行迹与人物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南明弘光朝覆灭的深层原因——一干君臣之私心。权奸误国、昏君荒淫、文武争哄,“南朝无一不私,焉得不亡?”最后巧妙提出“国家对个人意味着什么”与如何在当代建构公心的命题,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注重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李华在教学中最看重的,这也是她在此次竞赛中获得好评的原因之一。她认为元明清文学的一大特点是较多长篇戏曲和小说,文本不像唐宋诗词那样简短,因而学生不大会完整地阅读原典,可能只知道剧情梗概。“那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把文本的最核心要素、最深层次的东西以最精彩的形式加以浓缩,再将之呈现。在提出相关问题之时,也要考虑学生能不能get到?能不能一下子就知道老师提问的目的是什么?这必然要求老师在问题设置上具有高度的精准性。而且问题本身一定是让学生感兴趣的、有启发性的,从而吸引他们去阅读文本,激发他们的探求欲。”浅易或者太晦涩的问题都不行。
引导学生融入情景,用心灵感知作品魅力也是李华课堂的要点所在。对于戏曲的教学,李华有着自己的见解。戏曲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映,而且是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她致力于呈现每部作品独特的文学审美形态,与历史反思形成呼应,然后让同学们全面感知作品的魅力。同时戏曲作为表演艺术,也可以通过表演更好地展现其美感。如果老师能够自己唱出一些精彩的片段,对学生来说又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会更有沉浸感。于是,在课堂上,她会声情并茂地吟诵经典选段,甚至演唱一些段落,让学生好似身临其境,触到六月飞雪的冰凉,听到西厢女子的低语。李华的一位学生表示,通过老师带领的文本细读,他能感受到活脱脱的人物形象,对作品产生更深刻的感悟。
李华教学风格的形成,直接受到她的老师影响。李华2005年毕业于我校文学院中文基地班,在博士毕业之后回到母校教书育人。因为在本科阶段修习了刘上生老师的课程,她对元明清文学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刘上生老师致力于曹寅和《红楼梦》研究,他的课堂充满机趣,引人入胜。这使得李华也想要向这种授课风格靠拢。让学生真正沉浸于课堂,享受课堂,一直是她追求的目标。李华的课堂赢得了学生的喜爱。记者采访到了一位她的学生,这位学生表示,李华老师十分热爱课堂,即使嗓子发炎,声音嘶哑,走上讲台依旧干劲十足,精神饱满,直到下课仍意犹未尽。“李老师的课堂氛围既轻松愉快,又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她的语言非常鲜活,她会使用一些当下流行的词汇,打破我们学习古代文学时产生的隔阂感。”
除了完成正常的课堂教学任务,李华还多次担本科教育实习指导老师。她着重强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们必须强化身份转换意识,认识到作为教师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不论是体态着装还是言行举止、用语规范,不论是知识储备、教学能力还是自身的人格精神,都要符合教师的要求。在实习中,她总是耐心细致地为学生打磨教学细节,真心地夸赞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创新;也会依据学生们的具体表现,给出中肯建议。学生们在教育实习中得到了切实锻炼,而她,不仅亲眼见证了学生们由青涩到逐渐成熟的蜕变,而且自身也得到了成长,享受到了作为教师的乐趣。
李华深知,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需要整体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孩子们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自己今后要走的路也很长。她告诫自己任重而道远,不断思索如何做好教师这一角色,矢志不渝努力奋斗。“我希望和学生们一起享受课堂,共同成长。”教书育人对她来说,宛若江舟一叶,承载理想的渔火,她将执桂棹兰桨,渡向更深处,洒下一湾粼粼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