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青衿之志 履践致远
陈浩,法学院2018级法学专业本科生。曾任法学院团委组织部副部长,维权协会理事、监事等职务,曾多次获校一、二等奖学金,多次获评校三好学生,于2022年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现已保送至我校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本报记者 程羽 “优秀学生”是法学院熟悉陈浩的师生对他的共同评价。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惊奇地发现,在“优等生”的光芒加持之下的是一个有厚度、有思想的灵魂。关于法学、生活和人生,陈浩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立思考,正是这种思考激励着他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断向前,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万丈光芒。
与法结缘 树立理想
“法学是一个要求你永远抱持理想和信念的学科。”但上大学前,陈浩不仅对法学一无所知,对于未来也几乎是茫然的,在父母的指导下,他填报了众多师范专业志愿,可天意弄人,他最终却被我校法学专业录取。“揣着父母下达的转专业命令,我无比惶恐地迈进了法学院的门。”但是一年之后,当万事俱备,只等他做转学的最后决定时,陈浩却犹豫了。
原来,经过一年的学习,陈浩对法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发现“法学跟我想象中枯燥、死板的印象很不一样”,也并不像外界所认为的那样“永远淹没在无尽的法条之中”,而是有着更加丰富、深刻的一面,不仅如此,法学还激发了他心底一直追求的东西——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在法学的学习中,我找到了能改变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的手段和力量,这让我感到振奋。”思想上的改变,使陈浩放弃了转专业,并坚定了未来从事法律工作的理想。
随着法学学习的深入,陈浩开始将法学思维延续到生活之中,尝试着拿起法律武器去维护受害者的权益。进入大三之后,新湘路社区和学堂坡社区成了陈浩课余最常去的地方。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开启了他进行免费法律咨询活动的一天。“即使不能参与到维权的具体法律事务中,但我们可以尽最大可能为他们提供保护自己的思路,鼓励他们用法律来维权”,在咨询活动中,陈浩总是保持着最大的热情面对每一个前来咨询的居民,认真解答和分析他们的情况,并试图将法律的概念传递给他们,让更多的人能够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在一次公益法律咨询活动中,他接待了一个因公受伤并被强行解雇的工人,陈浩鼓励并指导他一步步地通过法律手段去维护自身利益。当受害人对于自己对抗一个公司的能力产生疑问时,陈浩坚定地告诉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正当的权利不能被任何人或组织、以任何理由侵犯。在他不遗余力的帮助下,这个工人最终重拾了维权的希望。这次维权劝导实践的成功,使陈浩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理想充满了信心。不过,他也深刻意识到,只靠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权利要靠自己争取,法律不保护躺在法律上睡觉的人”。秉承着这样的愿望,陈浩加入到学校的维权协会之中,试图将维权的观念传递到更多人之中、将维权的声音传递到更远的地方去。
谈起法学理想,陈浩提到了对他影响很大的一个西法史老师——刘湘琛老师在上第一堂课时给他们分享过的“李庄案”。“李庄案”的最后结论让陈浩明白了法的适用范围实际是有限的,不能一味地将法捧上神坛,沉迷在理想的法治社会中。那堂课之后,陈浩对法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并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法学信仰以及未来研习法学的目标:让法在特定的适用范围内能够惠及更多人,使法的实然状态更加接近法的应然效果,让法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效力去维护社会公平。“我希望能像《人民的名义》里面的法律工作者一样,让法惠及和保护更多人。”
脚踏实地 学而有思
“法学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学到老还要思考到老的学科。”陈浩告诉记者,面对任务量巨大的法学学习,必须付出百倍努力,而抓住每一个碎片时间是他在大学四年一直保持优异成绩的秘诀之一。繁重的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得他不能像很多人一样拥有固定且大段的学习时间,但对于陈浩来说这从来不是他学习道路上的障碍。“时间就像海绵,挤一挤总会有的”,陈浩善于利用每一个细小的碎片时间,哪怕是二十分钟、半个小时的空余,他都会以最快速度找到最近的教室随时开始学习。几乎每一个碎片化的时间都被陈浩利用了起来,从而使学习时间得到了充分保证。
虽然陈浩对学习保持着一种虔诚的态度,但他从来都不主张死读书本。作为优秀学生代表的他,常被邀请给学弟学妹们分享学习经验,每次他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优化,尤其要注重思考。“要想学好法学必须进行深入思考,树立法学思维才是最重要的。”每当老师留下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时,他总会去广泛查找资料,通过阅读和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不仅如此,他还积极与老师、同学探讨,从而达到深化知识理解的目标。这种对于学习深度的要求,为后来陈浩的法考高分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不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陈浩都善于反思。大三上学期,因为一些杂事困扰和网课的影响,陈浩的成绩有所退步。对此,陈浩没有听之任之,而是静下心来细细分析到底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这一结果的发生,通过对自己心态的调节和学习方法的调整,很快他的成绩又恢复到了往日的水平。除此之外,陈浩每年年终都会主动写一篇关于当年的总结报告,从学习到生活,一步步复盘这一年内自己的成长变化以及存在的不足,并制定改进的方案和目标。他的思考也经常涉及到哲学的范畴,他高度认同苏格拉底所说:“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拥抱自然 体味生活
陈浩虽然学习优异,但绝不是一个书呆子,对他来说,学习和工作并不是生活的一切,抽出时间去拥抱自然、体味生活是他一贯的坚持。即便是最忙碌的大三,陈浩也从来不会忘记在奔跑前行的过程中,停下来看看路边的风景。
“初高中的时候,我最喜欢的作家是沈石溪,在他的书中我能看到很多美的、属于大自然的东西。”陈浩从小就对有关自然的事物有着说不清的情愫,鸟啼、蛙鸣、风声,露珠、青草、涟漪,属于自然的一切都让他感觉前所未有的放松。自然纪录片是陈浩最喜欢看的影视种类,“每次看这种纪录片都会让我的心从浮躁中平静下来,给我重新上路的勇气”。
大学四年,陈浩去了很多地方,看过很多处风景。无论多忙,他都会抽出时间去绿水青山中徜徉。这份对于自然、对于生活的热爱使得陈浩能够更自信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起伏,而在自然中体悟到的一切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少年灵魂的厚度。
面对“优秀学生”一类的评价,陈浩说,他从来都没有刻意关注过这些评价,在他心里,优秀的人很多,而他只是其中最为平凡普通的一个,他会时刻告诉自己“要从之前所有的成绩中走出来,以一种‘清零’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新阶段。”正是对自己的高要求、高预期,才造就了陈浩身上这份可贵的谦逊,也使得陈浩能不断突破自己,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