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湖湘大地 谱写一流华章
——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校学科建设工作巡礼
十九大以来,学校先后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教育部与湖南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高校,2022年成为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10所牵头院校之一;在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遴选中再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外国语言文学再次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聚焦“双一流”建设目标,扎根湖湘大地,瞄准国家及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学科建设上凝练特色、发挥优势、汇聚人才、拓展平台,推动创新成果产出,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新路径。
强党建 持续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学校始终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党的领导深入贯彻到办学治学、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为学科建设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方位推进“三全育人”,不断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十九大以来,学校先后入选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涌现出全国师德标兵、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一大批先进个人典型。“校地合作、区校共建大学生德育实践基地”德育实践新模式、“互联网+思政工作”等经验受到《中国教育报》等中央媒体集中报道推介。一项项荣誉,见证了我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师范初心,为“党建强、发展强”写下生动注脚。
重培养 扎实推进立德树人任务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人才培养。学校始终秉承“大学为学生”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推动一流本科和卓越研究生教育建设。
十九大以来,学校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和课堂“革命”,开展“世承书院”“世承班”“创新班”等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有49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全国师范院校第二),28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数量位列全国地方高校第4名,全国高校第40位,受到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的一致好评;获批教育部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和全省唯一的教育专业学位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专业学位博士点数量达到22个,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居第5位。此外,还新增了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高显示度奖项;为国家输送了以外交部第33任新闻发言人毛宁为代表的一大批新时代优质外语人才,学校人才洼地效应日益凸显。
筑根本 不断夯实师资队伍建设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南的“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创新人才引育机制,夯实师资队伍建设。
十九大以来,学校依托国家、湖南省和长沙市人才新政,深入实施以“潇湘学者”和“世承人才”计划为主体的多项人才措施,新引进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高水平师资500余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总数达20个,居全国师范院校第6位。1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8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49人入选长江学者、国家特支计划、国家教学名师等,在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人才项目上不断实现新突破。通过集中、持续建设,学校师资队伍整体实力和活力得到显著提升,形成了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文化氛围和大师云集、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人才工作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20余家媒体的集中报道,引起热烈反响,重现了当年《光明日报》所赞誉的“何以引得凤凰来”盛况。
应急需 全面提升科研服务水平
服务社会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和学科建设的价值旨归。学校始终与民族命运共沉浮,与时代脉搏同起伏,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优势,立足教书育人特色,扎根中国大地,在社会服务中践行大学使命,彰显师大责任和师大担当。
十九大以来,学校先后与10余个地方政府、100多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进产学研政合作,承担委托项目350余项,经费达5000余万元。在成果转化方面,刘少军院士团队的淡水鱼类繁殖研究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200多亿元,为助推湖南渔业千亿产业目标实现作出了突出贡献。王国秋教授团队建成了国内首条金属基压敏传感芯片生产线,解决了我国长期以来对高端压敏芯片的进口依赖。在社科智库研究方面,道德文化研究中心被评为中国高校“A+”智库,并获得最佳管理奖;蒋洪新、朱翔、刘茂松、李爱年教授智库成果先后入选省湖湘智库研究“十大金策”。在教师教育发展方面,学校充分发挥基础教育品牌优势,与地方政府合作举办优质中小学,在贵州、海南、新疆和省内湘西、郴州、邵阳的边远县域及教育薄弱地区遍布我校附属合作校的身影。
添动力 多元深化国际合作交流
学校主动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充分拓展交流渠道,竭力打造高规格、多层次的合作交流平台,增强合作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扩大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十九大以来,学校新增友好大学和合作科研机构51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个、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5个、联合培养项目26个(含双学位项目)、交换生项目195个。获批内地首个与澳门地区合作办学项目,海外3所孔子学院顺利完成转隶,成为全国首批面向海外派遣线上汉语教师的3所高校之一;获批“外专高端计划”12项,引进长期外国文教专家131人,在省属高校中率先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个,建有国际合作研究中心、研究基地10余个,召开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等国际学术会议50余场次。广大师生在中非经贸博览会等重大国际合作平台大放异彩,《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湖湘经典》《中非经贸合作案例方案集》等丛书为世界各国学习分享中国文化、中国经验、中国智慧提供了师大方案。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学科建设是现代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学科实力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勇担新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谱写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新篇章。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