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平
以“三大战略”助推高质量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追求高质量成为主旋律和总基调。这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矛盾变化和化解重大风险挑战作出的战略性部署。高质量发展是什么、好在哪、靠什么、如何达成等问题需要明确。
一、深刻领略高质量发展对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从高速度增长调整为高质量发展是明智之举、必由之路。我国当前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更多地体现在发展质量上,破解世界百年变局,主要依靠质的有效提升。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把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第一、三、四、十、十五节共13处谈及“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生态、党建等各项事业都要充分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的新精神新任务。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共涵盖9个方面,第三个方面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排在领导力量和前进道路之后,在其他具体形态之前。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将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石,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从科学发展观到新发展理念,党的发展理念不断与时俱进。过去,发展是推动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根本条件;今后,高质量发展是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充分必要条件。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不转向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将沦为口号、停留纸面。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命题,是评判领导干部成绩优劣的基本准绳。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各个链条、各个领域、各个载体都需要相向而行,追求高质量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质量发展已然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与此同时,如二十大报告强调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一系列卡脖子技术如何破解?创新创造能力如何增强?“三大战略”为破解难题奠基赋能。
二、深刻认识“三大战略”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
以往党代会报告一般是将教育放在社会建设板块,科技放在经济建设板块,人才放在党的建设板块。二十大报告的一大创新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系统观念的指示,第一次把“三大战略”放在一起集中阐发,既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迈进中的战略性地位,又强化了教育、科技、人才的系统集成特征及合力作用。
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教育、科技、人才则是达成这一目标任务的“三驾马车”。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就指明了“三大战略”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升级转型中的关键意义。
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合力推进的内在统一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人才是创新的活水源泉,教育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内在统一。因此,“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新方兴未艾,国际秩序和力量对比不断重组,我国面临更为艰辛的挑战,也迎来十分难得的机遇。如何有效迎接挑战和冲击,有力塑造高峰和抢占制高点,归根到底在于“三大战略”能否协同推进。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党的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提升和巨大成就,但还有很多有待改进之处。比如,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不够高、人才发展制度改革有滞后、人才评价体系不健全,造成战略科学家、揭榜挂帅人才、“卡脖子”技术攻坚人才、基础研究人才严重不足。这就对今后高等院校的育人工作和人才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三、深刻体悟“三大战略”对高等院校提出的更高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前进步伐始终与国内国外大势交织交融。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之际,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以“三大战略”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纷纷为各类高校建功新时代、奋发新作为指明了方向和动力。
一是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类型和层次结构,办好本科、高职、中职不同层次的优质学校,改变技术技能人才结构性短缺的状况。二是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固根基、扬特色、补短板、壮强项,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群和优势学科群,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三是推进教育数字化、信息化,加快推进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向教育领域转移和应用,建设全民“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四是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全方位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五是加强各级党委对各方面人才的政治引领,把党内外、国内外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人民的建设事业中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作者系我校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