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怡
说“树”
木兰路的花开了,微白的花影裹着淡淡香痕,将木兰路映得剔透。我在树下走过,恰巧有一瓣落在身上。抬头,花瓣全温顺地低垂在枝头。我突然生出念想——花开花落花故去,只有树常在。
什么是树?说文解字曰:“树,生植之总名”。它是一切生长的植物的总名,也潜藏着中华文化的密码。我们常常寄希望于树,它不仅扎根在现实的土壤上,还深深渗入人们精神的领地。斧斤砍伐,寒霜炎热,树所遭遇的何尝不是人们现实中所面对的,因而树就是人的精神的代言。苦难傍身时,人们会想到大雪中傲然挺立的梅树;深陷泥淖时,松竹坚贞不屈的品格给了一代代人踽踽独行的力量……
人生匆匆几十载,树却可以长青,它见证了沧海桑田,但仍旧以恬淡朴素的姿态生存,所以人们似乎总是喜欢在树上汲取力量。《树上的男爵》里,树是唯一的净土,蒙德里安在书中隐喻超验的象征,树也可以作为朋友陪伴朱莉贝尔成长。树是自然,也是生命,它们可以枝繁叶茂,也可以枯木逢春,永远向前进发。
林庚先生认为,“树”和“木”都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文学意象。实际上,无论是“树”还是“木”,都给人以文化的浸染与熏陶。姜夔《长亭怨慢》有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借树传情,含而不露。顾炎武一句“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同样是树,却是俨然不同的壮志豪情。我喜欢树,它能为我带来古典文学艺术的回顾与沉思,也许这与树木自身的声、形、味息息相关。在声音上,游荡在树木间空灵的幽咽有着无限的审美意趣;在形象上,树木的俊俏挺拔展现着君子的丰神俊秀;在气味上,树木清朗隽永的气息好似传统文人身上的墨香。这种种特质给古代文人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也触发了浸淫在古典诗词唯美意境中的我悦志悦神的审美体验。植一棵树在心头,一棵古典的树,这样,生命才能种出诗意与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