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昕
星汉入怀
——曹操《观沧海》赏析
星汉灿烂,沧海辽阔,无数文人在这片景象之前吟诗作赋,而曹操凭一首《观沧海》永垂诗史。在时代沧海横流之际,曹公踌躇满志,写下此诗,气韵沉雄,感慨遥深。这是何等的气度,能够在乱世中凝神静气,借景抒怀?这是怎样的英雄,能由一幕好景,感悟出超越宇宙、贯通古今的道理?
《观沧海》一诗,首句便高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气势宏阔,格调高昂,奠定了整首诗歌积极的情感基调。曹操登临高峻的碣石山,海景尽收眼底,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无怪乎他心潮澎湃。曹操眺望四方,大海浩荡,水波摇动,海上群岛罗列,高耸奇崛,唯用“竦峙”方能展现景色之雄奇。近观,海上诸屿,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野蛮生长,郁郁苍苍;远眺,长风萧瑟,波涛翻涌,苍凉寥阔,震撼人心,这是何等壮丽的景象啊!怒放的生命与自然的伟力铺展于孟德眼前,一种洋溢宇内、汹涌蓬勃的力量感让他心生崇高之意。曹操由此转向哲思,以自己阔远的视野深刻理解这片盛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立于碣石之巅,仰观宇宙之大,浩瀚星河似乎都包含孕育于这片大海。日升月落,皆出于重溟;群星璀璨,俱涌入洪涛。“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曹操的心胸也如大海这般宽宏,将宇宙万物拥入怀中,感悟出跨越时空的深刻哲理。时间流逝,日月变换,唯有大海岿然不动,以极度的包容接纳所有变迁。世间诸人,相较于无穷无尽的自然,都不过是小石之于大山,毫末之于整体,即使是乱世枭雄,又为之奈何?然而,拥有宽广如海的阔远心胸,又如何不能与自然匹敌?征伐四方,所向披靡,何尝不是展现了自我的强力?名垂青史,彪炳千秋,又何尝不是个人价值的证明?于是乎,曹操欣然感叹“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生逢其时,慨然高歌,以咏其志。
读罢此诗,我不禁感慨:是什么使这般豪杰与名篇诞生的呢?
探其渊薮,是时代铸就了英雄与诗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东汉末年豪杰并起,曹操与各路劲敌争锋,乱世称雄。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出征乌桓大获全胜,春风得意,雄姿英发。他得胜回师时经过碣石山,写下这首豪气干云的《观沧海》。彼时的曹操观赏到的沧海,不仅仅是眼前这片壮丽的景色,更是时下沧海横流、亟待匡正的国朝,是水流千年、浩浩汤汤的华夏历史。浩瀚的大海吞吐着灿烂的星河,也吞吐着几千年的时间,景色透过曹操的双眼,被赋予了历史的纵深感。自然固然永恒可敬,自己的功绩也值得肯定。尧舜周公、秦皇汉武俱往矣,时代的机遇掌握在他的手中。这首《观沧海》,不仅饱含曹操对自身力量的信念,也颇具对时空宇宙充满哲思的感喟。唯有乱世,才能诞生如此奋发进取之英雄,才能有如此雄健慷慨之诗篇。
此外,曹操独一无二的性格特质也是《观沧海》诞生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样是面对江河湖海,有人感叹“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喜爱雄浑阔大的风景;有人悲戚“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遗憾老之将近。而曹操面对沧海,“念天地之悠悠”,并未怆然涕下,而是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将心中的无限抱负寄寓于这首四言诗,字字铿锵,句句有力。他的性格昂扬向上、充满王霸之气,这与他在诗歌中塑造的个人形象一致。《短歌行》中,他披肝沥胆,心慕贤士,渴望招揽四方英才至麾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龟虽寿》里,他老当益壮,志气不灭,“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苦寒行》中,他虽然感叹:“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但依然忍耐征途艰苦,继续跋涉前行。他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有豪情壮志的理想主义者,放眼寰宇,胸怀天下,面对无上的自然不卑不亢,对自身充满信念与激情。这就是曹操,是留名千古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而这篇《观沧海》,也就在他的如椽巨笔下诞生。
气吞宇宙,星汉入怀。他于战火纷飞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汪洋瀚海前思接千载、震撼人心。慷慨情辞,世间英雄,注定名留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