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

1676-4-1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06日 16:10 点击:

□梁宋平

“人”的思考:没有终点的探索

——读张楚廷先生《人论》

张楚廷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写作出版的32卷《张楚廷教育文集》可称为关于教育学与教育哲学当代最为宏大的文献,影响深远。而《人论》则是该文集的第32卷,即是该文集压轴之作,我以为也是这一系列书籍中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

古往今来,全世界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无数哲人对“人”这一问题进行过思考与探索,而《人论》也是一位当代思想家对“人”的深刻的哲学思考。该书从一个个具体问题入手,深入浅出地阐发了“人”的本质这一神秘深奥的哲学问题,让人产生如春风化雨般的体会和联想。

作为一位哲学专业以外的普通教师,我浅谈一下对该书的几点体会和感悟,以及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学习者和耕耘者对上述感悟所产生的联想。

人与自然:“人”的问题的基础和来源

人的神奇,并非产生于虚无缥缈间,人来自于大自然,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张楚廷先生的这一思想,指明了“人”的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发源。

“人与自然”一节中他说:“说人是最神奇、最神圣的,并不恰当。大自然缔造了人,大自然难道不更神奇、更神圣吗?尽管可以说人是一个小宇宙,但它也只是大宇宙的一部分。”

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告诉我们,创造了生命和人类的地球在宇宙中是何等弥足珍贵。宇宙自大爆炸诞生,138亿年的演化过程中,在离银河系中心2.61万光年的的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地球上发生了宇宙演化中最奇妙的事件:生命的起源。

尽管已有很多假说,生命的起源至今仍然是未解之谜。有一种推测是大约35亿年前的某一刻,某处原始海洋中,由于一种美好的巧合,某些以碳原子为骨架的有机分子,在一个特殊环境中经历一系列我们至今无法知道的化学反应过程,产生一种可以新陈代谢且可自我复制的有机大分子,即原始蛋白质与核酸,称为复制子。复制子遇到了另一种美好的巧合,即原始海洋中出现的“油膜”——脂质双分子层。复制子被脂质双分子层所包覆,这给复制子带来了巨大的生存优势,这样便造就了最原始的单细胞生命体,从此之后便踏上了生命进化之路。

现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物种都是从大约35亿年前一个单一的原始生命体进化来的,因为所有生命体都采用同一遗传密码。组成基因组DNA亿万对碱基中发生一定频率碱基突变的必然性以及DNA自我复制的特质,导致生命演变进化过程的开始,从单细胞的原始生物,最终进化产生高等的植物和动物。

张先生在书中引用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的一段话:“从最初的动物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了动物的无数纲、目、科、属、种,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在这些脊椎动物中,最后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获得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

至今所有的科学证据表明,人类并不是任何超自然力量的产物,人类就是地球生物圈数以千万计的生物物种中的一种,人类与所有目前地球上生活的约4000多种哺乳动物的任何一种同样,是DNA随机突变和自然选择的产物。

然而,尽管如此,人类还是特殊的,正如张先生在书中所言:“人太神奇、太神秘、太神圣了,尽管它也源于大自然的神奇、神秘、神圣,但毕竟是在人身上更完美地体现出来了。”张先生在书中说:“我们也可以说人身上隐藏了宇宙的所有秘密,但这首先也是宇宙的秘密。”人来自宇宙,人的秘密和神奇与宇宙的秘密和神奇不可分割,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探索人类和宇宙的秘密和神奇,将是吸引人类永远探索与思考的奥秘。

分界线:自我意识

张楚廷先生在他的著作《人论》中将人和动物的区别归纳为“人的根本性的特征是人具有自我意识”。”他在书中说:“所谓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的自觉,人自觉到自己的存在,包括存在的形式和内容。当然,充分的自我意识,就是充分地了解自己、把握自己、推动自己,自己成为自己的主宰者。”这实际上也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提出的“认识你自己”有重要哲学内涵和人生实际意义的命题。

从唯物主义观点来看,意识产生于人类大脑,意识是人类大脑的功能,而人类大脑是人类与古猿类分道扬镳之后经历约500万年进化中形成的。

人类大脑是宇宙间最复杂、最精细、功能最无与伦比的体系。人类的大脑含有约860亿个神经细胞,就像数百亿的微芯片一样,神经元为大脑提供了处理和运算的能力。每个神经元有众多树突和一根轴突,通过其与其他神经元建立联系,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有约500万亿个之多。因而意识不是空穴来风,它有其进化上的由来,有其大脑神经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的物质基础。

人类意识的进化形成过程中,语言的产生发挥了十分关键的推动作用。德国著名哲学家卡西尔认为人与动物的关键差别在于人有“符号语言”,因而把人类称为“有符号语言的动物”,足见语言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但语言产生之前,人类很可能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张楚廷先生在他的《人论》中深入讨论了这一问题。

关于意识的起源,语言的起源,意识和语言的关系,特别是意识和语言的大脑神经生物学基础与机制人类还远远没有探明,这将是对今天和未来的人类最具吸引力和最具挑战性的人类“认识自己”的问题。但是,这一关于“人”的最大奥秘,人类可能会不断接近真相,但很有可能将不会有最终的答案。

作为教育家的张楚廷先生,在讨论人的自我意识的问题时,将其联系到教育理念。每个人都有自我意识,也可以理解为灵魂。每个人的自我意识有独特性和唯一性,教育应在尊重每个人个人意识的独特性基础上,促进其自由发展,而不是按某种方向和模式去塑造、加工每个人的个人意识。张楚廷先生认为,对人的灵魂施加某种“工程”是不妥当的。

他在书中说“教师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是怎样的呢?教师工作是指向人的,指向人的心灵的,是内在的、神性的、柔性的、非外在设计的,并且,从根本上说人的发展不是可计划的,可以期待,但无法被左右;可以启示,却不是被安排。教育是辅佐,不是替代。”“优秀的老师所关注的不是学生的行为。他们所唯一应当做的和可能做的是尽量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把热爱学生与热爱教学融合起来,有义务去与学生交流。学生是自己灵魂的塑造者,这种塑造可能伴随他们终生。”

我认为张先生的以下这段话是含义深刻的:“当人越是自己、越具有鲜明个性时,这个社会才是先进的。抑或是说,人都是自己灵魂的锤炼者,都是自己灵魂的把握者,因而,他们也都是自己命运的掌握者。这样,就可能有更多的人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与社会的命运、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每个人包括其自我意识的独特性与唯一性,是有其深刻的生物学基础的。最为关键的是以下两条。首先,我们每一个人从生命孕育的那天起,所具备的遗传物质即DNA是各不相同的。其二,人和动物一个本质的不同在于人的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对于每一个人由于成长过程、人生经历、所处人群、所处时代、所受教育、所感受过的喜怒哀乐的不同,我们大脑中的神经元的连结方式和集合性行为,对每一个人都是唯一的。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是一个极其偶然,非常珍贵,永远不会再现的事件。每个人的意识和灵魂都是绝对唯一的。因此,每个人应该认识自己,按照张楚廷先生的话,做自己灵魂的塑造者,追随自己的内心召唤,不必按照别人的眼光、追随别人去生活,敢于走自己的人生之路,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敢于“成就自我”。

人的需求与自我发展

张楚廷先生在《人论》中提到:“人为什么活着?对于此问也可有干百种回答,为需要而活着就是一类回答,为各种各样不同的需求而活着,这就又可构成多种多样的回答。”

他在书中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也可说是一个重要的有关人的理论。虽然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来探讨人,却也是探到了人之根本。”注意,张先生在此把人的需求联系到人的根本,我以为可理解为人性的根本。

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至少有五个层次的需求。第一层次:生理上的需求,是人类保持生命的基本需求,如对食物、水、空气、睡眠及性的需求等。生理需求是人们行动最首要的推动力。第二层次:安全上的需求。表现为一种生活安全的依赖性。第三层次:情感和归属感的需求。包括爱情、家庭亲人的感情、友谊、知心朋友的需求等,避免孤独、没有归属感。第四层次:尊重的需求。包括被他人尊重的欲望、希望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被人关注和重视、得到社会的承认等。第五层次: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的欲望,它是指实现个人创造、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使自己成为内心所期望的人。

马克思与恩格斯也曾经说过,人的本性与人的需求有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  

人类的需求不是凭空产生的,是通过数百万年进化产生的。在此,我想着重提及马斯洛提出的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即实现自我的需求。生理上的需求人类基本相同,而实现自我的需求人与人之间通常各不相同。这源自前面提到的每个人的唯一性。

实现自我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出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他们设想的未来社会的定义是:“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

张楚廷先生在《人论》中提到“自我追寻的自由是人类普遍的需要”。他在书中说:“我们可以把自在、自由的概念移用到人身上。于是可以说,自在我、自为我、自主我、自由我,这也是一个由自然的、潜在的我,向着自由的我发展的过程。”

没有人的自由发展,就不可能有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发现。也不会有贝多芬的交响乐和达芬奇的绘画。从今天的中国来看,没有人的自由发展,就不会有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就不会有任正非创立的5G技术世界领先的华为公司,也不会有刘慈欣的亚洲首获“雨果奖”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而正是这些个人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促进了科学的原始创新,也促进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如达尔文所言:“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类在进化上离动物越远,个人对社会的依赖越大。每个人的生存状态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决定。人类对什么样的社会更理想的探索,如果从亚里士多德算起,也有两千年余了。能够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各种层次的需求是人类社会追寻的目标。理想的社会应促进人类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满足人类的基本生活,衣食住行,安全感、归属感、被尊重的需求,还要能实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言的“每个人自由发展”的需求。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理念,正符合马克思的上述重要思想,这一理念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因此将得到全中国人民的拥护与支持!

我想以张楚廷先生在他的《人论》一书结尾处所写的自由体诗《人颂》中的四句诗结束本文:

“每个人都是天之子,

每个人都有神奇和神秘,

每个人都可以顶天立地,

每个人都是每个人自己。

(本文发表时有删节)



下一条: 1676-3-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