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

1680-4-1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9日 15:31 点击:

□佚名

人间已秋,诗词不朽

我想写的秋,是年复一年的永恒,是红叶翩跹的美好,伸手,却抓不住秋日的限定。我沿着时光的城墙慢慢地走,慢慢地走,去寻觅古人那些关于秋的独家记忆。

秋日的美好,得见水天一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孤鹜何能与落霞齐飞,里面蕴含的是少年天才的凌云壮志;秋水与长天同为一色,那是秋日最好的光景。那一天,途经南昌,恰逢滕王阁修建完成,王勃洋洋洒洒地写下惊为天人的《滕王阁序》。落日余晖洒在王勃的身上,影子拉得格外长。他抬起头,看见了对其赞不绝口的阎公,看见了对其竞相夸耀的人潮,那一刻他想起了少年时的平步青云,一篇《檄英王鸡》却让他从神坛坠落,回到人间。但那一刻,他依旧相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那是他生命中最高光的时刻,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一幕。第二年,天妒英才,撑着小船的少年天才永远消失在海面,那个秋日盛景却留在了青史之中。

秋日或许悲凉,炽热山河却不改。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秋天,对杜甫而言,却不那么友好。那一年的他,饥寒交迫,衣不蔽体。这个有着最美好、最伟大品质的诗人,却找不到一个栖居之地。四处辗转,他终于来到浣花溪旁,盖起了一座茅屋,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言的“杜甫草堂”。可谁曾想到,公元761年的八月,那个寂寥萧瑟的秋天,一场倾盆大雨忽然而至,看着冷得直打颤的幼儿,破败的草房,巨大的悲伤涌上心头。恍惚间,他突然想起,摇摇欲坠的山河,流离失所的百姓,自己那些未曾来得及实现的家国梦,只留得一声叹息。可谁能想到,写出这凄凉苦涩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人也曾有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气概。少年意气风发,裘马轻狂,游遍人间;人至夕阳,却只能孤唱“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不过,即便诗人历经磨难,命运多舛,有些东西却始终驻扎在他的心头,那便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亦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碧血丹心。

秋日虽存苦涩,只管凌云而上。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的《秋词》一改以往秋日的悲戚苦涩,诗中所写全为秋日的昂扬美好,以及刘禹锡对秋的欢喜。而事实上,此诗是刘禹锡在经历了著名的“八司马事件”,被贬朗州后所写。如果时光倒流,回到属于他的年代,我们所见的将是落叶纷纷,是夕阳西下,是悲从中来,而他眼里唯“晴空一鹤排云上”,诗兴大发,故作“便引诗情到碧霄”,传诵千古。刘禹锡发自内心的那份乐观,值得今人永远学习。

四季流转,秋天依旧在那。可无数个苦涩的秋日,见证了多少诗人的悲凉。“史家不幸诗家幸”“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从来不是空穴来风。跨越冰冷的年轮,流传千古的诗词,惊艳了人间。那份诗词里的温度,跨越千年,只增不减。

或许我眼里的秋,与古人眼里的秋,相差无几。

超越时空,共赏水天一色,秋风怒号,晴鹤直上,领略不朽。



上一条: 1680-4-2
下一条: 1680-3-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