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

1688-2-1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1日 21:16 点击:

□向玉乔

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编者按: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优秀教师代表致信,鲜明指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殷切期望,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本版特辟“教育家精神大家谈”专栏,刊发专家学者学习体会文章,深入解读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意蕴,以引导我校教职工将教育家精神作为共同价值追求,牢固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与抱负,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具有高度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变得更加紧迫,同时对人民教师提出了诸多新要求。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信,提出“教育家精神”这一概念,指出中国教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并将它的内涵要义和主要内容归纳为六个主要方面,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四有好老师”作进一步阐发形成的重要论述,对我国社会各界认识、理解和把握“教师”这一身份和职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认为,每一位人民教师都应该以成为教育家作为人生事业奋斗目标,致力于培养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将六种美德集于一身。

一、忠诚:做教育事业的忠诚者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教育缺失的远古时代,人类是蒙昧、野蛮的。人类发明教育的初衷是消除自身身上的蒙昧和野蛮,或者说,是为了让自身显得更像人。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教育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是使人成为人的必由之路。

教师与学生因教育之名而产生,教师道德和学生道德也应运而生。在任何一种教育体系中,教师和学生都被赋予极强的文明意蕴。教师者,学生者,均具有强烈而重要的文明象征意义。

教师的首要美德是忠诚。身为教师的人,应该忠诚于自己的祖国、制度和人民,忠诚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尤其重要的是,置身于教育事业,教师不能三心二意,不能半心半意,更不能心猿意马。忠诚于教育事业,教师才能由衷地热爱教育,才能仁爱地对待学生,才能将教育当作一种有价值的伟大事业来追求。

忠诚是教师应该培养的美德。它会通过教师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情感态度、意志力、理想信念、言语行为、行为模式等体现出来。具有忠诚美德的教师,对自己的祖国、制度和人民怀抱深厚感情,对教育怀有真挚的情感,对学生怀有仁爱之情。他们愿意用生命从事教育工作,并且能够从中产生强烈的存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守正:做学生学习的光辉榜样

学生往往将自己的老师视为仰之弥高的光辉榜样。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极其深远。很多学生不愿意聆听父母的意见,却特别愿意听取教师的看法。学生信任教师,这有利于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道德要求。由于教师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对学生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所以只有身正者、有德者方能承担为师的重任。

教师应该是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人。这不仅要求教师身上必须有厚重的正能量,而且要求教师能够将这种正能量传播给学生。如果一个教师缺乏正能量,满身歪风邪气,他很难真正赢得学生的敬重。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那些能够让学生折服、让学生敬重的教师往往都是身上弥漫着正能量的人。

在当今中国,教师的守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二是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守第一种“正”,意指教师应该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奉者和传播者。守第二种“正”,意指教师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正确的思想和方法。

守正是教师应该培养的重要美德。为师者,应该一身正气,应该是正直、正气、正义的象征。教师正,则学生正;教师不正,则学生不正。对于教师来说,守正就是要坚持主流、弘扬正能量。

三、智慧:做学生敬重的智者

追求智慧是人类的共同本性。人类以拥有智慧为荣,并对有智慧的人予以特别的尊重。虽然追求智慧的人并不一定能够拥有智慧,但是人类总是在不懈地追求智慧。人人热爱智慧,人人都希望成为智者。

教师必须以“智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这不仅意味着教师必须比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而且意味着教师必须超越“知识搬运工”的角色。真正有智慧的教师,既拥有理论智慧,也拥有实践智慧。他们身上没有书呆子气息;或者说,他们不是人们所说的“教书匠”。他们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智者。学生有困惑的时候,他们总能用自己的智慧提点他们、帮助他们。

拥有智慧美德的教师不迂腐、不呆板。他们对知识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智慧的高度,对知识的讲授达到了融会贯通、深入浅出的水平。最重要的在于,他们非常睿智,非常善于变通。他们或许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哲学,但他们一定具有哲学家的气质。

真正优秀的教师就是哲学家式的教育家。他们精通人理、物理、天理、地理,擅长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反思思维、逆向思维、战略思维,总是能够提出或发表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高妙言论。他们是高人,是哲人,是让学生仰慕的智者。

四、包容:做有容乃大的大先生

教师是与学生打交道的职业。与学生打交道,必须首先了解学生是什么样的人,但这并非易事。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身为教师,必须具有了解学生的智慧,更应该具有自知之明的智慧。

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存在严重代沟,而且存在显著的个性差异、思维差异、认知差异和行为差异。面对差异性很强的学生,教师常常会有“难以沟通”的感觉。如果遭遇“难以沟通”问题,而教师又没有办法说服学生,除了弘扬包容的美德,别无他途。教师总不能如同暴君,武断地要求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所谓“包容”,就是容忍自身意欲反对和否定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包容是人类从古至今一直倡导的重要美德。对于教师来说,这种美德更是必不可少。

身为教育者,教师应该能够容忍学生的“无知”或“少知”。如果学生具有与教师同等的智慧,他们就没有必要投身于教师的门下。教师是能够求道的人,是能够悟道的人,是能够知道的人,所以他们能够“传道”。然而,求道、悟道和知道有先后之分,学生本质上就是比教师求道、悟道和知道滞后的人,对其发扬包容的美德是教师道德的必然要求。

五、仁爱:做关爱学生的仁者

作为正在成长的人,学生对关爱的需求无比强烈。有些大学生可能自认为已经“长大成人”,但他们仍然特别在乎教师的关爱。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应该达到仁爱的高度,并且多多益善。

仁爱是人间大爱。作为教师美德,它指教师对学生的日常关心和帮助,更指教师对学生人生事业的指向和引导。另外,教师对学生的仁爱是无私的大爱。它不图回报,彰显甘于奉献的崇高教师道德精神。

教师以仁爱之心和仁爱之情对待学生,这不仅体现了中国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而且彰显了中国教师具有大仁大爱的道德传统。中国是一个崇尚教育伦理和教师道德的国度。长期以来,中国教师秉承仁者爱人的伦理原则,将仁爱的伦理精神撒播在中华大地上,培养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谱写了中国教育辉煌繁荣的美丽诗篇。

六、公正:做公平的正者

“公正”的一般含义是指一视同仁地对待某人、某物,因此,很多人以“公平”来解释“公正”。美国哲学家罗尔斯所说的“公平正义”就包含这种解释。

教师需要弘扬公正的美德。身为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性别、家庭背景、学习能力、学业成绩等因素来选择对待学生的态度,而是应该因材施教,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学生。教师面前,学生人人平等,所有学生都应该受到教师的同等关爱。

教师能否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所有学生,这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巨大影响。教师的公正态度,既可能使一个优秀学生变得更加优秀,也可能使一个差等生变成卓越人才。公正是教师不可或缺的美德。它的在场和发挥,有助于提升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塑造力。

总而言之,在建设教育强国被纳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界应该深入系统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认真领悟其中的哲理,真正弄懂其中的道理,深刻把握其中的学理,并将其落实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努力做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育家,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道德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一条: 1688-2-2
下一条: 1688-1-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