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慧兰
我心中的教育家
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希望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教育家为榜样,弘扬教育家精神,需对作为教育家精神承载者的教育家个体,有一个比较清晰和全面的认识。那么,被视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最高典型的教育家个体,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呢?或者说,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教育家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回答。
一、教育家与国家和人民共命运,有远大的教育理想、强烈的使命担当和真挚的教育情怀
教育家是人民的教育家,心系祖国和人民,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和强烈的使命担当。蔡元培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勇气就任北大校长,表达了“感国事之危殆,非兴学不足以救亡”的教育救国的决心;竺可桢反复强调到大学里来的目的不是为了谋生,“而是要为拯救中华做社会的砥柱”;张伯苓弃戎从笔,马君武弃官从教,走上了教育救国的道路。民族英雄林则徐说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只要对国家发展有利,对社会发展有利,真正的教育家就会勇于承担责任。新时代的教育家是胸怀“国之大者”有使命担当的人,他们坚守教育初心,将“小我”融入实现教育强国、民族复兴伟业的“大我”之中,愿意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毕生心血。这样的教育家不仅有远大的教育理想,还有真挚的教育情怀。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爱,是发自内心、超越世俗功利的爱,对学生的爱是真诚的、无条件的爱。这种教育之爱融入到了教育家的生命之中,成为其生命最重要的部分。
二、教育家执着探索教育之道,有自己创造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执着探索教育之道的教育家,是靠思想站立的,教育家的尊严在于他的思想,在于他自己的教育主张。平民教育家晏阳初,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进行教育;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五育”思想,主张“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这些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对他们所处时代的教育发生了深刻影响,并跨越了时代。由此可见,真正的教育家热爱真理,敢于思想,具有“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的创造精神,教育家是探索者、思想者,也是批判者、创新者,能针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教育现实和教育问题,提出属于自己的创造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我校原校长张楚廷先生,学问思辨,创立“人”的教育思想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五I”课程构想、“生命论”高等教育哲学和教育的五大公理,就是这样一位教育家式人物。
三、教育家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有躬身践行的成功的教育改革实践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育人目标的实现决非一朝一夕,有了好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还要付诸教育实践。这就要求教育家不仅要具有理论智慧,还要具有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成功付诸教育行动的实践智慧。在陶行知先生看来,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的书生教育家,和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事的经验教育家,都不是第一流的人物。今天的教育家,不管是教书育人还是办学治校都需抱有“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家之所以能在教育实践中成长起来,与自身注重知行结合,理论联系实践,在教育改革创新中躬身践行密不可分。纵观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教育家,莫不如此。
四、教育家个体各具风格,是独特的但不一定是完美的
教育家有鲜活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努力、刻苦、勤奋,实践经验丰富、荣誉奖励无数,但缺乏独立的人格、独特的见解和教育创新,这样的人难以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真正的教育家有自己的特质,他们追求创新,能够超越前辈,超越权威,不畏强权,不为名利所扰。人无完人,教育家个体的独特,并不意味着他们自身就是完美无缺的。新时代弘扬教育家精神,向教育家榜样学习,也需要我们正确看待教育家个体的缺点与不足,不能神化教育家,也不能埋没教育家,尤其是不能因教育家个体某一方面的缺失,无视甚至否定其身上所具有的宝贵的教育家精神。唯有如此,新时代的教育家才能不断涌现,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才能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作者系教育科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