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

1690-4-3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05日 18:56 点击:

□朱永倩

悲凉的热烈,孤寂的勇敢

——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有感

曾经在课堂上听老师介绍过《呼兰河传》,那时的我并没有在意,也仅仅是把萧红当作众多现代作家中的一个,没有温度,也不带感情的一个。可直到我再次阅读这本书,并且去查阅资料、了解萧红的人生,才明白,萧红与那时别的女子都不同,她是智慧的,是鲜活且热烈的,是成熟的,也是冷漠的。

《呼兰河传》与其说是一篇长篇小说,倒更像一段讲故事一般的诉说。萧红用她独有的冷漠且温情的笔触,架构起一座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的桥梁,诉说着当年东北边陲一个小村庄发生的故事,诉说着各色人生的喜乐哀愁带给她的成长。这个故事,讲给我们听,讲给那个当时不叫萧红,而叫荣华的小姑娘听,也讲给已至生命尽头的她自己听。

这里是呼兰河,是凛冽冰冻的呼兰河。在呼兰河,人命大抵不如一只鸡、一头牛,以至于饥荒时人们会卖儿卖女换粮食;吃不起新鲜的猪肉,人们便抢食瘟猪肉;买回来的童养媳不幸被“狐仙附体”,那就只能活活烫死……那些在我们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在眼前一一展现。这是一个物质极度贫乏的村庄,是封建迷信思想肆虐的精神荒漠,是年轻的萧红不惜与家人决裂也要离开的地方。

萧红说:“那粉坊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越觉得悲凉。”我觉得这句话像是在说她自己:一颗年轻热烈的心,一腔孤勇,为了逃过包办婚姻的枷锁,连几件衣服几块干粮也来不及准备,二十岁的萧红就永远地离开了呼兰河。她以为自己只要与那里所有的人和事都断绝了干系,就可以摆脱这沉重的枷锁,开启新的人生。可未曾想,终其一生,她都在命运的冰雪中跋涉。正如她自己所言:“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旧中国对女性的蔑视,是她永远也逃不出的牢笼。

这里是呼兰河,是欢快地奔腾着的呼兰河。呼兰河当真是萧红极其厌恶与痛恨的地方吗?不,不是这样的。呼兰河有精彩的社戏,有磨坊冯歪嘴子卖的红糖黏糕,有油亮的、不知道被多少人摸过的大麻花,当然也有爷爷——那个在呼兰河唯一关怀她、给她温暖的和蔼老人。

萧红说:“从祖父这里,我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着这温暖和爱,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这份爱一定刻进了萧红的骨子里,以至于她在经历了数次欺骗、抛弃之后仍能继续相信爱情。人们常说:“萧红的情感经历是编剧也写不出的狗血剧情。”可我感受到的萧红,是孤独、缺乏安全感的,而正是因为缺乏安全感,所以渴望,所以寻觅,就算飞蛾扑火亦在所不惜。这样的萧红,是勇敢的,也是令人心疼的。

这里是呼兰河,是周而复始、流淌不尽的呼兰河。这里有死亡,也有令人感到慰藉的新生。透过这本书,我看到了冰冻的北国村庄生生不息的繁衍与运转,也得以跳脱出个人的悲欢去看待这个社会:人不过是社会机器中的一块小小零件,大多时候按部就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偶尔跳脱出来,可能会被修理工重新装回去,也可能永远脱离了自己原来的人生轨迹。

萧红就是那块远离了原定轨迹的零件,但她终其一生也不会忘记曾经的方向。所以在二十八岁,生命的灯盏即将燃尽之时,她写下了《呼兰河传》,写下了她对过往的原谅与释怀。当年她一腔热血走出东北,到头来却换得孤苦与疾病缠身,那时的她,对呼兰河大抵是向往的吧?是否想过,如果自己当初没有离开,也会和呼兰河的其他女子一样,平凡、安稳却也同样愚昧地度过一生呢?萧红无法再回应我们的问题,但她留下了这本深藏着生命密码的《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因为你越是咀嚼,越是能品味到其中的酸、甜、苦、辣;也越是能感受到萧红苍白的面容下那鲜活而热烈的灵魂,那永远在与命运对抗的不屈的灵魂。

(作者系商学院2021级本科生)



上一条: 1690-4-4
下一条: 1690-4-2

关闭